第四十一章
莫道散文不是詩
早先,人們把文學作品分為兩大類:詩與散文,這裏所說的詩,即韻文;散文則是與韻文相對而言的。如今我們關於詩與散文的概念,其內含與外延都更具體了,更明確了。韻文不一定是詩,詩也不一定押韻;而作為一種特定文體的散文,它不僅相對於詩,也相對於小說、戲劇。更狹義的散文概念,連隨筆、筆記之類的雜文,也不包括在內。
但我認為,在各種文體中,再沒有比散文與詩更接近的了。就散文的抒情特點來講,應該是詩,隻是不分行罷了。一篇好的散文,應該同詩一樣,不僅要文筆凝練,而且要有情感的蘊含。寫一篇散文,無論是直抒胸臆,即景情性,托物言誌,或發幽闡微,離不開一個“情”字。情發於心,同個散文作家應該有一顆激跳的心,一篇散文也應該有一顆激跳的心,這顆心就是“詩心”。我不知道有什麼不摻和作者感情、不抒發作者感情的文章而可以稱作散文的(就狹義的散文而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了“我之色彩”,狀物寫景,才能情景交融,才能抒發獨特的感受,才能以己之情,動人之情。如果一個散文作家,善於捕捉與開拓生活中的詩意,善於抒發自己心中的深沉的、激越的、含蓄的、熱烈的詩情,並且善於在文字中造成一種詩的氛圍,我想,他是不難給他寫的散文一顆詩的心,不難寫出好的散文的。
嶺南是散文作家薈萃之地,散文創作土壤豐厚淵源很深。但近年來,能在讀者中傳誦的散文作品卻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如下“三病”使之:
一曰,程式記遊。我國京居等戲劇藝術,是程式化了的藝術,人們倒能接受,但寫文章如果程式化,就隻能寫出八股文,味同嚼蠟,是沒有人要看的。如今交通發達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文人雅集多了,因之,遊記文章興盛起來,則為情理中事。好的遊記,可壯山河,可發故物,可抒新風,可揚國威,是讀者所需要的。但有些遊記文間卻如八股,大凡是一記行程,二寫山水,三談曆史,四請古人,五引典故,六錄舊詩,七記碑文,八發感慨。或八股俱全,或擇其幾股而用之,語言平談,感情蒼白。《文心雕龍》雲:“神與物遊”,這類遊記缺的就“神”。不把主觀的思想感情滲透到寫景、狀物、敘事中去,就不能形成獨特的藝術境界,就不能把一種獨特的感受傳導給讀者。讀者對浮光掠影的描寫,索然無味的記述,空洞池泛的感歎,總之,對一般化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
二曰,知識堆砌。散文的知識性和知識性散文,不同於知識推砌。廣征博引,雖然不失為一格,但應該注意材料的生發。如果隻是羅列材料,而不能驅使其為情所用,這材料就活不起來,更談不到生發開去了。活的材料,注入作者感情的材料,才可以變成詩。
三曰,道理文章。歸根結底,寫文章都為了講明一道理,但具體到寫散文來說,往往不應直白道理。可我們一些散文,就怕道理講得不明白。如寫特區,就寫特區發展速度快,為什麼發展速度快等等。文學是靠形象說明問題的,寫散文要注意形象性。歐陽修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精辟地道出了文學的規律,他的《醉翁亭記》就是這種藝術主張的實踐。一個散文作家要努力去開掘生活中蘊含的美,透地這美在自己心中激發的愛,去打動人們。
以上三病,說得可能不太準確。但我確實感到目前的散文創作存在著諸如上述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我的散文習作中同樣存在。但我將努力在散文創作中追求詩,努力捕捉生活中的詩意,並把這種詩意化成胸中的詩情,再把這種詩情潑灑或凝聚在文字中,變成散文的詩的氛圍、詩的境界和詩的心。
我希望有許多詩意盎然的散文出現。
我願以此與同好共勉。
一九八四年十月七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