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九號工程”與廣州地鐵(1 / 3)

第十一章 “九號工程”與廣州地鐵

·周 勤·

上個世紀50年代,在當時的國際條件下,在毛澤東以戰備為主的思路下,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陸陸續續地開始了地下工程的建設。那麼作為中國南方重鎮的廣州,當時的情況又怎麼樣呢?在廣東省檔案館,有一份1965年的檔案,檔案中記載著中南局財貿委員會向九號工程撥款的指示:

根據中南局書記處指示,決定從1965年中央分配給中南的備戰經費中撥給你們100萬元,安排廣州市防空九號工程。

那麼,當時為什麼要撥錢建這樣一個工程呢?它和陳鬱省長辦公桌上的報告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時有它的國際意義、形勢和背景。由於當時(1964年)美軍是在北部灣入侵越南。我們這裏是前線,戰備也比較緊張。我們的林西市長就把“地下”兩個字,共九個筆畫,叫做“九號工程”。當時還成立了“廣州市防空九號工程指揮部”。(陳韶章)

1965年,“九號工程”開工了。但是,它從一開始就碰到了很多問題。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1966年,工程被迫停工。同年秋天,時任中南局書記的陶鑄離開廣州。

我們的省委書記、中南局的書記陶鑄到北京之前有一句話,當時他稱呼陳鬱省長為陳老,他說陳老,這個試驗是大了一點,1300萬,打了8公裏的坑道,這個實驗大了一點。所以這個費用呢,1300萬這個費用呢,就交了一個學費。(陳韶章)

原來,當初呈現給陳鬱省長的那份絕密的報告,就是一份關於“九號工程”的地質情況報告。這應該是廣州地下最早的地質勘探報告。報告的結論明確了廣州的地質是可以修建地下工程的,但是,由於技術和資金的困難,加上“文革”爆發,“九號工程”不得不停工了。國家在最困難的時候,花了這麼多錢來搞這樣一個試驗,難道真的就此放棄了嗎?廣州以後還有沒有可能再搞這樣的地下工程呢?

廣州地下工程的第一次嚐試,就這樣以一個巨大的遺憾而告終。但是,這8公裏長的隧道並不是結局。從1965年開始,1970年,1971年,1973年,1978年,廣州地下工程經曆了五起五落。直到1979年,廣州地鐵籌建處正式成立,“九號工程”的牌子被悄悄摘下。1984年,廣州地鐵籌建處在全國第一個提出了“以交通為主,兼顧人防”的想法。從此,廣州的地下工程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但是,要把這個思路變成現實,會遇到怎樣的困難?1990年,57歲的黎子流開始主政廣州,這位平民出身的市長,能否順利解決這些問題呢?

就在黎子流剛剛上任的時候,90年代初,廣州市的道路交通也正麵臨著嚴峻的形勢。在廣州,公共汽車上出現了每平方米站立13人、坐車還不如走路的景象。市區的機動車輛密度已達到每公裏300輛以上,假如將這些車一字排開,廣州的道路還不夠停車。而與此同時,廣州的人口密度、建築密度也位居全國前列。也就是說,這座城市的地麵空間已很難騰出地皮來改善交通。

我們為什麼下決心搞地鐵?首先第一個問題就碰到廣州的交通和廣州這個大城市的發展非常不協調。從市政府開會到市委,開車要半個小時,走路7分鍾,我走路去的。因為地鐵它有不同其他交通工具的特點:準時、安全、載人多、快。法國除了打仗的年份,年年搞地鐵,沒有停過,搞了100多年,因為我去看過了,它一出郊外,時速是每小時200公裏以上,最快的,一小時350公裏。那好厲害啊!我看到香港,那些富豪,那些做生意很有錢的人,他為了趕時間唯一就是搭地鐵。連霍英東先生都陪我一起搭過地鐵。難道他沒有車嗎?大量的車,很豪華的車都有。所以我就想到,不單是為了少數人,這個地鐵肯定是老百姓能夠享受到的。我當了廣州市長,翻了那麼多資料,30年前就開始搞地鐵。每一屆領導都知道地鐵的重要性,但是當時的條件不具備。當然我們那個時候條件也不夠具備,不是挺好。但是碰到這個機遇,應該抓緊把它實施。廣州是個現代化大都市,需要一個立體交通,一個比較暢順的交通。我曾經講過一句話,在報紙上發表過,我說全世界的城市,沒有不堵車的,但堵而不死就是勝利。現在我們往往卡死在一個地方,不能通。這裏麵涉及一個係統工程,但是惟有地鐵不會堵車。(黎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