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2
朱海鬆北大演講:第五媒體時代
2006年3月25日,朱海鬆先生在北京大學作關於“第五媒體”的演講,講解了“朱海鬆模型”,即無線營銷原理4I模型,清晰、準確、專業地給出了“第五媒體”的定義,並詳細解讀了概念背後的深層含義,對“第五媒體”的性質進行了精辟的分析,內容橫跨眾多專業領域,引起廣大師生的強烈興趣。
為滿足北大師生的要求,朱海鬆先生於4月13日應邀再次來到北大演講,吸引了包括廣告、新聞、傳播、金融、管理、經濟等眾多專業的師生參與,在現場進行了激烈的觀念碰撞。(本文為節選)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叫做“第五媒體時代”。
廣告最偉大的貢獻就是使新鮮的事物看起來熟悉,使熟悉的事物看起來新鮮。中國目前的營銷現狀:媒介的問題就是營銷的問題。我們知道傳播就是營銷,如果說媒介的問題就是營銷的問題,傳播就是營銷,那麼我們首先要認識一下什麼是媒介。
媒介是特定的時間、空間的接觸。一般人認為媒介僅僅是形式,是信息、知識、內容的載體,它是空洞的、消極的和靜態的。媒介就是信息,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是積極的、能動的,對信息有重大的影響。它決定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形式與內容是統一的,形式就是內容。
所以說媒介不僅是平麵的,還是立體的、空間的,媒介的時空是動態的、瞬息萬變的,現代傳播媒介的瞬間傳遞屬性讓這個世界看起來是非理性的。媒介是人的延伸。
當前,中國的媒介環境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媒介的“破碎化”。媒介的“破碎化”導致品牌的“破碎化”。下麵我們來看一下媒介的分類。
我認為媒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廣告媒介,另一類是大眾媒介。
大眾媒介一定是廣告媒介,廣告媒介不一定是大眾媒介。我們暫時把廣告媒介放在一邊,先來看看大眾媒介的分類。目前,中國傳媒學術界將大眾媒介分為五大類:
第一類為第一媒體,即平麵媒體,如報紙、雜誌等等;
第二類為第二媒體,即廣播媒體;
第三類為第三媒體,即電視媒體;
第四類為第四媒體,即互聯網媒體;
第五類為第五媒體,即我們今天講的手機。
附2
這個分類不是我分的,而是幾年前北京的學術界早就分好的,我非常認同這個分類。我關心的是,如果把手機定位為第五媒體,那麼它的定義是什麼?所以,我的任務就是對第五媒體從廣告傳播的角度給予專業上的定義。有人說手機可以看報紙、雜誌,手機是不是報紙、雜誌媒體?可以看電視,是不是電視媒體?手機是移動的,是不是戶外媒體?很多諸如此類的說法,眾說紛紜。關於第五媒體的定義,我認為第五媒體是以手機為視頻終端、手機上網為平台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目的,以即時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也叫手機媒體或者移動網絡媒體。請注意,我這裏強調第五媒體是大眾媒體,而不僅僅是廣告媒體。
如果我們認定手機是第五媒體,那麼其表現形式是什麼?
我們知道,平麵媒體的報紙廣告有通欄、整版、報花、報眼,這些是第一媒體的媒體表現形式。第五媒體的表現形式有短信、手機上網、彩信、流媒體、彩鈴、聲訊、信息名址等等。我剛才所說的這些手機增值服務內容,均可以認定是第五媒體上的媒體表現形式。SP開發的所有手機增值業務內容均是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