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和探索(1 / 3)

感受和探索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創作回顧

張 弦

一個嚴冬的夜晚,我從長影小白樓到“一宿舍”去向幾位編輯朋友辭行。大地被冰雪裹得嚴嚴實實,天空飄舞著熠熠閃光的粉末。寒風凜冽,直透胸膛。我正快步走著,忽然沿街的高音喇叭響了起來:“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我站住腳,屏息細聽,忘記了寒冷,隻覺得一股暖流從心裏湧出,在全身奔騰……

三中全會公報的每句話都深深地激動著我。尤其是關於加快發展農業,“要讓農民盡快地富裕起來”的話,更使我心潮澎湃,浮想聯翩。離別不久的農村的鄉親們,紛紛湧現在我的眼前。

從1957年那場風暴開始,我就同大地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洞庭湖畔割過湖草,在京西大道趕過馬車;炎炎烈日下同農民並排栽秧,天災人禍時和他們分食槐樹葉窩頭;……十年動亂的大部分日子我在安徽農村。把我交給農民監督的結果是使我得到溫暖的庇護。民兵連長成了我莫逆之交,生產隊長的母親有了好菜總送我一碗;我成了會計的助手,知青宣傳隊的幕後指導;我包攬了家信、契約、入團入黨誌願書;……這一帶山清水秀,土肥地美,但鄉親們卻過著窮日子。年終分配,照例有不少戶一無所得還要倒欠,找我寫借條借五元十元過年。我準假回城,總有年輕姑娘們托我帶繡花線,五分錢一支的花線,是她們裝點青春的最大的奢侈。在看場的深夜,保管員回憶起合作化初期的歲月,刻滿皺紋的臉上蕩漾出甜蜜的微笑;晨曦微露,鄰家大嬸拎著雞蛋避開幹部家門,繞道上街,神色又是那樣倉皇;……我們辛勞、善良的鄉親們,奉獻的是何其豐厚,而得到的又是何其菲薄啊!

長期的物質生活的貧困必然帶來精神、文化生活的貧乏。何況全國都在文化大破壞!家家戶戶都有紅漆的“寶書台”、珠光塑料“寶像”而青年們真正的寶貝卻是一副打爛了的撲克。一個小夥子說:“我們隻要認得兩個字就夠了:一個‘男’字,一個‘女’字——進城上廁所走不錯門兒!”多麼辛酸的幽默!

但是今天,偉大的曆史性的轉折開始了!“讓農民盡快地富裕起來”太好了!太好了!這是曆史的必然,人民的願望!他們——大地的主人,理所應當地完全有條件富裕!我在遙遠的北國向他們深深祝福!

這就是《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最初的啟示。真誠地傾訴鄉親們的困苦、哀愁和希望,盡情地謳歌來得多麼好、又多麼不易的溫馨的春風,而正是這春風,席卷了我身上的政治枷鎖,拂散了我觀察生活的眼裏的雲翳,滋潤了我探索生活的思維的活力!生活和創作,都在這偉大的春天複蘇了。怎能不爆發出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激情呢?

創作不僅需要激情,還需要契機。這契機往往是得之偶然的。

半年後在一次旅途中,我和一位朋友談起農村的買賣婚姻時發生了爭論。我不由自主地為那些搞買賣婚姻的家長們分辯起來:“能全怪他們嗎?日子窮,沒有錢。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養豬要本,房塌了要蓋,怎麼辦?前幾年,自留地的蔬菜,家禽家蛋,不許賣。說是‘資本主義’!偏偏變相賣女兒倒成了‘合理合法’的了!愛情?從哪兒來嗬!……”我很激動。這個話題突然打開了我感情的閘門……

我仿佛又來到農村的“相親席”上。滿堂賓客中間有個衣冠整齊、正襟危坐的青年,而這家的姑娘躲在灶後羞於露麵。喧鬧聲中,雙方很難有機會相互正視一眼。但為時不久,他倆拍了訂婚照。又過些日子,姑娘就離開了家鄉……

我又想起民兵連長作為趣聞軼話告訴我的事:山後那個隊裏,一對小青年在庫房倒倉,“打打鬧鬧地,搞到一塊兒去了!”被發現後,小夥子挨了一頓揍,送勞改了。“階級鬥爭新動向嘛,還了得?”那姑娘,一直也沒人娶她。民兵連長在一次開會時悄悄把她指給我看,她孤獨地坐在一角,神色憔悴。我發現她眼裏有一種畏懼、狐疑、陰沉的光……

我又記起一個陰雨的清晨,大家正在收聽公社“批林批孔”廣播大會。忽然傳來了哭喊聲。我跟著亂哄哄的人群跑到塘邊,赤腳醫生正在為一個渾身透濕的民校女教師做人工呼吸。周圍七嘴八舌,說她的父母不許她和一個同事談戀愛……

嗬,愛情,感情的升華,精神世界的綺麗的花朵!她在哪兒生根、萌芽?眼前這塊土地,曾被幾千年封建的鹽堿侵蝕,黨的陽光滋潤了它,社會主義的犁鏵翻耕了它,但極“左”的陰霾不是又使它板結起來,泛出灰蒙蒙的堿霜了嗎?愛情是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營養才能生長的。它將這裏遺忘了,不正是意味著這裏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遺忘嗎?當然,在廣袤萬裏的大地上,這裏不過是個小小的角落。但畢竟又是同大地不可分割的角落,同我們的政治、經濟、道德和民情有著千絲萬縷內在聯係的角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