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羊神話傳古今
大家都知道,廣州簡稱穗,又名穗城、羊城或五羊城,還有一個名稱今天的人不大說了,那就是“仙城”。這些別稱都來自“五羊銜穀穗於楚庭”這個神話傳說。
五羊神話至今留傳。在曆代的著述中,有關這個傳說有各種不同的記載。除上麵引述過的《讀史方輿紀要》外,在《南越誌》、《南海縣誌》、《南部新書》、《南海百詠》等書中都可以找到說法各異的記述。其中《廣東新語》所說較多為後人所引用,原文是這樣的:“周夷王時,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騎羊亦各一色,來集楚庭,各以穀穗一莖六出留與州人,且祝曰:`願此圜 ,永無荒饑。'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五個仙人留下他們美好的祝願與優良的穀穗走了,他們的坐騎成了石頭。
這個神話可謂魅力無窮。它表達了人們心中美好的祈盼──廣州這片土地得到過仙人的恩賜,是片福地;它使廣州有了羊城,穗城,仙城等美麗的別稱。
今天越秀公園裏的五羊石雕曾是廣州的城標,便是根據這個傳說創作的,始建於1960年4月;廣州城中惠福路坡山上的五仙觀,則是祭祀這五仙的穀神廟(據另一個民間傳說,當年五仙便是降臨坡山之上),內塑有五仙騎羊像,是今天廣州保存較好的明代木構架建築。不過原來的觀址並不是在這裏的,宋代時是在十賢坊(今北京路財廳前一帶),南宋後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帶),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才遷建現址。坐北向南,依山構建。原來有照壁、牌坊、山門、中殿、後殿;兩側有東西齋、三元殿、廊廡等。現存頭門、後殿和東西齋的部分舊建築。東側有坡山古渡遺跡──在晉代時,那兒是珠江北岸的渡口,該處亦是今天廣州老城區中唯一殘存的天然岩石露頭。明清兩代,曾先後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被列入羊城八景。
今天廣州城中跟五羊神話有關連的地名是五仙門,指的是以一德路東端與五仙裏交界處為中心的周圍地帶;清代時,廣州城門之一的五仙門便建在那裏,現在的五仙裏在清代時稱為五仙街,便因該城門而得名,現在的五仙西街則因在五仙門直街之西側而得名。
至於有關任囂城的詳情如何,且看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