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遠古的廣州
七八千年前,即考古學上的所謂新石器時代,廣州是珠江溺穀灣內的一個小漁村。我們的先民已在這塊土地上群居,繁衍生息,從事漁獵生產。一二千年後,產生了農業,出現了定居的聚落,懂得了製作石器、骨器、陶器,並有彩陶出現。又過了一二千年,進入氏族公社時期,當時的農業有了相當的發展,人們已開始馴養豬、犬、牛等家畜。隨後,個體家庭,私有製等相繼出現了。也大約在這個時候(公元前21世紀),黃河流域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開始,相傳是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史籍大禹治水,“貢九州”,但嶺南不在其範圍內,屬於“五服”最外的一層,即未開發的蠻荒地區。這是古人在其著述中留下的一個有關遠古廣州的信息。
遠古廣州的先民給我們留下了他們的遺跡。1956年8月,人們發現了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的文化遺址──飛鵝嶺遺址,地點在今天的廣州龍眼洞華南植物園,遺址範圍包括飛鵝嶺等10多個山崗,青山崗和菱塘崗有文化堆積,厚20至50厘米,出土有雙肩石斧、段石锛、石鑿、石鏃等磨製石器和類砂粗陶和泥質軟陶片,還有大量印有幾何印紋(繩紋和籃紋等)的硬陶片等。對這些出土文物的分析表明,當時的居民已過著漁獵和農業經濟生活。
另一個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位於今天廣州白雲區新市鎮的葵湧龜崗。現存麵積40平方米。1982年試掘。發現蜆、蚌、螺、蚶等貝殼堆積,最厚處為52厘米。出土了斧、锛、網墜、環和礪石等磨製石器。陶器以泥質陶為主,表麵多拍繩紋、條紋、曲折和方格紋。器形有釜、罐、盤、鼎、缽、豆等,還有鹿、野豬、豪豬等動物殘骨和龜甲。說明當時廣州的先民已經定居,漁獵和采集是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
後世稱當時的人為越人,隨著人口的繁衍和生產力的慢慢提高,嶺南逐漸形成了很多越人的部落,故又有百越或百粵之稱。戰國時的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恃君篇》中有這樣的句子:“揚漢之南,百越之際。”“百越”一詞自此見諸史籍,成為對嶺南及東南地區古代民族的一種泛稱。廣州屬百越之地,隨著定居的人數增多,也從小漁村發展成村落。
到西周時(約公元前11世紀始),南越作為一個族體已經形成。那時廣州地區是楚國的屬地,處在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相傳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62年),楚國在這裏設置了“楚庭”,這是我們所知的廣州最早使用的名字,後人用它來作廣州的代稱。在清代乾隆年間,檀萃撰寫了一部主要是記述廣東,尤其是廣州的名勝風俗的書,便取名為《楚庭稗珠錄》。今天從中山紀念堂後的石階登越秀山,在中山紀念碑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形狀簡練古樸的兩柱體花崗石牌坊,上為石雕廡殿頂及鼇魚寶珠背。寬2.7米,高約5.2米。始建於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重建於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坊額東麵刻“粵秀奇峰”,西麵刻“古之楚庭”,均為古隸字。此碑之建,即是源於楚國在遠古廣州曾置“楚庭”的傳說。詳情如何,且看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