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儀與撫慰的閱讀,自有超越塵俗之上的樂趣、意義、作用,那是在個人力量微妙的情形下,無力抵擋天災人禍對人生的侵蝕時,讓內心變得更有彈性,更柔韌,更有承受力。無論個人還是民族,當不測來臨的時候,唯一可以對內心實施拯救的方式。

每每思考這個話題,總會想起那年去俄羅斯海參崴,想起那個旅館的大媽,如何在勞作的間隙捧讀厚厚的文學。人的精神外貌,可以借助很多的東西激活。但至少,以書為托,以書為樂,以書養身,不會成為過時的不可靠的遊戲。有人把這看成是一種生活方式,有人甚至主張應把這當成是不分年齡層麵的生存方式。

在八藝會上,我看了一出好的話劇《我在天堂等你》,愛與道義的挽歌。從這一頭看到那一頭,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時候,什麼都隻能放手了,金錢、地位、既得利益、愛、家庭,沒有什麼可以相伴左右,說不定,隻有靈魂伴你上路了。看來,天堂隻接納靈魂。

不知道這是否誇大,天堂就是閱讀,這曾經是很多人的信條,我也甘願視作是我的信條。也許我們無法活得更好,但借助閱讀,我們再卑微,亦可以得以進入天堂。那裏是平等的、自由的、令人神往的。

“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在這種觀點裏,精神結構與生存結構的優劣長短,竟是和閱讀相關的。

閱讀使我們對已知與未知的世界充滿了想象和向往,使我們分享對種種生存與內心的經曆和體驗,使我們對生活保持著持續的感受和思考,使我們神遊天外目接千裏,使我們冥想和飛升。所謂視通萬裏、神與物遊,也就是可以仰望天文的時空,可以親近物質的時空,更應該擁有心靈的時空,確信在血肉軀體之上還有精神的仰望。唯閱讀的存在,和我們自身的關係,才有了永恒的可以相濡以沫的緣分。閱讀是成長、蛻變、充滿期待的唯一的家園。

閱讀可以讓我們發現自己、發現世界,尤其是從事寫作與思考,走得更遠,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動力。都說天地宇宙自有真氣運行,動態帶來生機,寂滅造成腐朽,聚為實,散為虛,當靈氣與底氣息息相通,才能想落天外、縱橫捭闔,飛筆弄墨,如有神助。藝術的天職,依然是朝向天堂的沉思和麵對俗世的講述。

我們把心安放在哪裏,閱讀就在哪裏,寫作也就在哪裏。

閱讀和什麼有關

這裏說及的讀書,不是趕考升學求職升級的那種應試讀書,而是廣開視聽增長見聞陶冶情性侍奉愛好的閱讀。閱讀和什麼有關,和功名直接掛鉤嗎?和虛名實利直接畫等號嗎?

是因如今的應試教育,大有將人如此異化的嫌疑。不厭其煩地作此追問,似乎有點杞人憂天。熱愛讀書,曾幾何時被視作是一種有修養有品位的愛好,是為自身增值的籌碼和擇偶交友的優勢,是修身養性的最好方式,是逍遙夢想抗衡壓力的最佳選擇。

曾幾何時,閱讀已經滑出所謂成功人生的必備要素中,生活的質量多半不再和閱讀扯上關聯,更罔談家國前途和誰在閱讀、閱讀什麼連在一起,甚至認為這樣的說法有點聳人聽聞。

在一次大中學生的閱讀征文比賽中,一個聾啞學校的獲獎代表上台發言,她挑戰自己的發聲障礙,很大膽地表白著自己的得獎感言,她把閱讀征文的得獎喻之為成功了,勝利了,為此她很自豪。在場的人都為她的勇敢和自信用力鼓掌的時候,我的掌聲卻不由得慢了下來,閱讀的最終目的僅就是為了成功,為了勝利嗎?作為評委,我看過她的作文,她選擇閱讀的是海倫的傳記,她在這本書的閱讀中,從海倫的現身說法中,除了這些,是否還應該得到更多。

另一個獲獎的女生則在發言中說到,獲獎讓她更深地體會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此說是從古至今的大道理,她要為此而努力。古人的功利之語,被她駕輕就熟地引用為閱讀的目標和方向。記得當時,我不無驚愕地看著她。幾個世紀過去了,無數代人過去了,封建時代科舉趕考的所謂金玉良言,依然被這些90後的新生代視為圭臬,覺得讀書和功名的交換目標明確、效果實在。

究竟什麼在主導著年青一代前行的路徑,是什麼讓他們一轉身就走回到過去苦讀功名的舊路上。我有點啞口無言。也許,在時下的教育語境中,在時下的謀生競爭中,他們是對的,讀書為了什麼?不就是所謂好的職業、好的前途?難道還應該有別的更重要的所為嗎?那些和心靈須臾勿缺的說法還會受到正視嗎?

不管情況如何,輪到我發言時,我依舊情辭懇切地說,閱讀不一定和直接的、功利的、赤裸裸的得失相關,它的真相,它的終極目的,隻是和心靈相關,這就是閱讀一生相伴,更為重要的所為。當閱讀和精神質量相守,當閱讀和情操品位相望,這樣,麵對人生的酸甜苦辣、得失興敗,內心才會有足夠的承受,也才能真正的處之淡然、泰然。

閱讀是一種遠離和靜守。當擾攘和繁雜在書內暫時屏蔽的時候,交流和溝通、對話和感悟,甚至感動,甚至浮想聯翩、觸動情懷,才會一點點地浮現出來,一點點地聚攏過來,內心的大門一旦打開了,通往生存經曆之外的更廣大的世界就被接通了,發現與開啟就這樣上路,有可能,這閱讀,能讓人去到更遠的他方,能達到更開闊的高度。

閱讀慢慢地改變著心靈的質地,它提供了最好的土壤,還有陽光,還有珍貴的雨露,讓你把感悟的種子種下去,把愛好的花粉撒出去,把情愫蒲公英一般地迎風播撒開來,在適宜的地方吐芽抽枝開花結果,長成讓你自己怡然賞心自得其樂的植物,甚至是蔭蔽你生存過日安身立命的植物。

閱讀把千變萬化的世界打開了一扇窗,讓你得以探出頭去,知解一下真相,知解這個時世的光明與陰影。然後,把你的目光引向未知的世界,一點一點地刺激你的想象力,培養起你渴望了解的熱情和向往。沒有想象力的大腦是很難有創造力的,沒有對過去與未來的時空有所領悟,精神是很難暢達和自由的。

然而,這都是形而上的意識形態的收獲,它不一定是物質的,立竿見影,閱讀的收獲,不一定在現時世界裏,獲得直接的交換實利和結果。它不一定和顏如玉與黃金屋有關,更不一定和成功與勝利有關。它的本質和要義隻是關乎心靈,關乎精神性,關乎你在生存時采取的姿態和立場、培養的心境與心態。

不一定誰都幸運,不一定誰都好彩,然而,閱讀卻能練就你堅強的神經,充實的心靈,富有彈性的承受力,你會淡然、坦然地承受命運施與你的得失,你就不會因為失意、潦倒、不富有、不快活而失衡,而失落了。得之,我受,失之,我亦受,都包容了,書中的世界,撫平了人生很多的溝壑,安慰了很多的焦躁,知解了很多真相,通達了很多情愫,這才是閱讀的真情實意吧。

不然,往書中徑取得失,那是掠奪式的獲取,那是用時間精力所作的一次交易,事後,還剩下什麼呢?

應試教育的功利閱讀讓人擔憂,我們還能有寧靜怡然的心境,麵對匆匆來此一遭的人世嗎?

一生的人海沉浮中,好運、順景、春風得意、升官發財,畢竟不是唾手可得的。然而,熱愛閱讀,就像熱愛生命一樣,是人之皆有的權利,沒有等級貴賤的差異,是獲得充實心靈的通途,是抵達平穩狀態的手段,即使你我僅僅是生命競逐場上可有可無的旁觀者,是匆匆的過客,也足以心存坦然,領受欣然,也才是真正可以接近“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境界,有該有的豁達,有該有的寧靜。有了這種心理質素,也才能樂觀和寬容,也才能好好過自己命定的那一份日子。

所以,我信奉一句話,閱讀就是天堂,從那裏歸來,人間百態諸般況味盡收眼底,了然心中。

所以,閱讀若是和心靈有關,那就是塵世中可望的救贖了。內心的質地變化了,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也就變化了。

有人感歎,走在繁鬧的城鄉結合部或是批發市場的馬路上,那種無秩與混亂,猶如逃出地獄。那麼我願意提個醒,有這麼一種不失彌補的經曆,也是在廣州打拚生活的一種平衡,那就是回到閱讀吧,把門外心外的塵俗暫時放下,進入閱讀,便猶如路過天堂。

丁香花

……丁香花,你的名字就是它。……那墳前開滿鮮花是你多麼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還覺得孤單嗎?——這首悠遠蒼涼的歌聲在耳邊響著,清明又到了,濕氣彌散溫潤如網的雨季又來了,我正在芳村的黃大仙給父親安個新家,讓他烤瓷像上的笑容能安定在香火的簇擁下。

歌聲代替著我的問詢,丁香花,普普通通漫山遍野的小花,孤獨開放,迎風起舞。聽著想著,眼角濕了,有點茫然,生與死的界別,時光流過,不是傷痛,而是落寞,孤立無奈的落寞。

一個來自香江留白髯長須的長者,一個書狂草舞丹青弄筆墨的老人,十多年後再遇,他用沙啞蒼涼動情的嗓音唱著,豁達深情中的灑脫,在飯桌前讓我留意這首流行歌。

現在,這首歌就送給父親吧。去年的三月,父親長籲最後一口氣,溫和地合上眼,上路了。幾年前,當他被命運的病痛侵襲,他一直很樂觀很堅強。有什麼關係呢,生老病死,這是規律,沒必要違拗的。我的心卻一直揪緊,擔心著他什麼時候不告訴我,就跑去跟我百年撒手的阿嬤團聚。

現在,我在黃大仙為他母子倆毗鄰而居安一個家,笑坐那裏,等著我來看望他們。等著我們相互訴說一下,用眼神交流一點屬於我們彼此的親情的記憶,留下一些依戀,帶走一些悵惘。我選了一把五顏六色的小小的野菊花,供在幾案上。此時,我想起那首流行歌裏漫山遍野的丁香花。

“就這樣匆匆走了,留給我一生牽掛。”

那牽掛,是城裏灰撲混濁的夜色裏那盞不滅的街燈,穿過時間和煙塵,穿越匆忙疲憊的奔波勞作,照亮著我離家謀生的去路,溫暖著我歸家過活的日子。

還有什麼更多的人與我血緣有關,還有什麼更多的事和愛有關!

春天因為清明,而變得溫柔善感,日子因為清明,而變得懷想悠長。

此時,我從書櫃裏抽出一本書,翻看到這樣一句詩:“天暗下來,朋友要一生才能回來。”我的已經遠走的至愛親朋,再等一生,還能回來嗎?我們的感念觸動驚喜摯愛,再守一生,還是會遠去嗎?

我看著陽台下麵汩汩流動的河水,對自己說:在你還來得及的時候,不要讓有緣相遇的真誠和感動溜走,所以,珍惜就是這個樣子,用雙手好好地捧著,在你還有能力的時候,千萬不要放手,然後,在你無能為力的時候,就用一天一天的時日,去慢慢地懷念和守望,就像風的存在,四季往來永不寂滅,就像河水的存在,無論你是睡去還是醒來,潮漲潮退依然流動。

發現(之一)

後來,又搬到離母親家很近的地方了。多年後,我重新買了一輛單車,隔三差五的,就往母親的家去。

蹁腿上車一出小區,就到了桃園的橋頭。一棵紅棉花,因為年輕,還不婆娑,暮春時節,掛滿了花蕾。蓬蓬勃勃開放的時候,紅棉高挺的樹幹紅豔的花朵,是綠樹叢中賞心悅目的點睛召喚。

橋的另一端,還有一棵紅棉樹,花燦爛得同樣蕩氣回腸,與橋那邊的紅棉樹遙相對應。因為這種呼應,這種用心的設計,這座也算軒敞的小區大橋,似乎就增添了些不一樣的姿彩。進進出出看得尋常的路景,突然讓人怦然心動,樹若有情,也是有交流,有守望的吧。

暮色四合,路燈已上,行人大多歸家,從橋上鬆閘,加快流動的風中,便有飛車的感覺。一出橋麵,我卻常常放緩車速,習慣地扭頭向左,那裏有一個先前的小山丘,已經被護泥牆砌成了一個高台,上麵有兩棵合圍粗的老榕樹,撐著很大的樹冠,向路麵探首,被路燈反襯得幽深朦朧。偶爾,陽光的正午,大榕樹會灑下細碎的樹陰,會有一些鳥叫蟬鳴。

先前,這裏是個讓人戲水撒網的埠頭,緊鄰山丘的後麵,還有一個奇特的去處。

因為好奇,因為想著怎樣和居停過日的這塊地方發生一點關聯,讓我家的記憶,也有一個種植的去處,讓我家的記憶,也生發出一些家園的意識。也因為不可能有一無所有的過往,我翻開書往這一帶的曆史探尋。書載的對山園,就在這裏了。

一溜的紅牆綠瓦深廊大柱的建築,一溜的歇山屋頂飛簷瓦脊,背倚的山丘上,有亭台樓閣,下瀉的坡地裏,有假山蓮池。一段曆史,就嵌入了一段流年往事,豐富,複雜,隔了時日看,也是難得,也是感歎。

沿著那條散碎坑窪的小路出來,一座小巧的紅牆立麵哥特式尖頂的建築在雜亂的搭建中現身,中西合璧,我有點興奮,這裏曾是教堂嗎?這裏曾是教會的用地嗎?不由得自作主張地想象發生在這裏的故事,宗教的,文化的,甚至還有愛情,先前這麼美妙的地方,怎麼會沒有愛情發生,怎麼會沒有感情來點綴它的靈性?

這條通往主幹道的小路,有很多的樹,有稀罕的樹陰,有規整軒昂的美華中學,有古色古香的協和中學,很多年前,我在裏麵流連忘返,那些氣派古雅的建築還在吧。

這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工廠林立的工業強區,這個張之洞時代就學校點布的教育強區,在鬥換星移的時世更迭中,被日子的煙塵遮蔽著,因為匆忙,因為忽略,我們並沒有看到更多,更沒有發現更多。

不重視,往往是因為不觸動,不珍惜,往往是因為沒有留心留意。停下來的腳步中,才有可能帶來敬意和仰視。

端午的潮汛快來了,眼前的河水變得有點清了。雨後的陽光,容光煥發地播撒著,看慣的眼前境物,也變得清爽起來。河岸棧道邊的樹木花草紅著綠著,雲在天上,風在心裏。安靜下來,就有發現。

發現我居所的秘密,也是我發現廣州的秘密。於是,我就把我的認同穩固在那,我就把我的家園意識安置在那。

在哪個方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家在廣州。

但願從此,地老天荒,記憶在著,在延伸。

發現(之二)

發現,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它代表著你的能力,也代表著你的一個良好習慣。

這個世界有多大,發現就有多無限,宇宙的奧秘等著我們去發現,人類的奧秘也等著我們去發現,大千世界,人類走過的萬年曆史,就是發現的曆史,如果沒有發現,也許你會說,人類來到這個奇妙的世界還有其他什麼使命嗎?

發現是我們天生的行為,不僅僅是科學家們有發現的責任,我們每個人每天的日常生活,也會因為有了發現而不斷變化著嶄新的內容。

自然世界是個五彩斑斕的萬花筒,植物王國裏的每棵樹、每根草,都有著自己的生命和成長過程;昆蟲家族中的很多成員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朋友,夜晚星空下的螢火蟲,河邊田野上飛舞的蜻蜓,花間穿梭忙碌的蜜蜂,還有美麗的蝴蝶,你發現,你就感悟到生命的欣喜。

發現是熱愛的結果,熱愛大自然的人會去發現自然之美。旅遊是發現的好方式,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山川壯美,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暑假裏去海島看陽光沙灘椰林成陰,寒假裏去北國看冰封千裏銀裝素裹,江山如此多嬌,熱愛祖國不是空洞的口號,你會發現祖國有很多值得你去熱愛的地方。

在這個你每天都走過的城市裏,時時刻刻在上演著一幕幕生動的戲劇,居住在大街小巷的市民是這個舞台上的一個個角色,隻要我們用心去觀察,你就會發現社會的精彩,發現親情的溫暖、友情的寶貴。

發現是你的權利,發現是人類思維鏈條上的一個環節而已,它的前一個環節是觀察,後一個環節是思考。越是有意義有價值和美麗的東西,越是不易被發現,就像寶石和金礦一樣,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到。

記得很多年前自己讀小學的時候,馬克思的一句話經常被貼在學校的牆報上,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隻有在那崎嶇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勞苦的人們,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發現之路一樣坎坷崎嶇,中間難免有失敗,需要堅持下去的勇氣,才可以開辟新的天地。

所以,讓我們一起把發現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個良好的習慣,每天都去發現吧。品讀“廣”字

文字收納著生存的密碼,也承載著情感的密碼,言為心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情性的人,都是有著各異的思維係統,更是有著各自的語言係統。

這一年匆匆,廣州發生了很多事,大到國計民生、民意至上,小到柴米油鹽,公車費漲了又停。所以這一年,“廣”字對我尤為觸動,尤為敏感。

由“廣”字引發開去,可以聯想到眾多寬闊陽光的詞組,如廣大、廣闊、廣袤、廣博……如果用“廣”字來組詞,第一個我會想到“廣州”,這是我們家的所在,是廣州人的家園。

家園也許不是故鄉,與之相連的,則是我們可以寄托的口福之樂、居停之樂。而故鄉,卻是我們夜夜懷想的舊居,是第一聲爆竹脆響時,湧入的最徹骨的思念,是心神受傷後可以回去的地方。

從家園走到故鄉,人生的驛站也許長亭短亭,去來的迢迢之途,路牌指示著牽掛的方向。

說到底,對居所的認同就是對家的認同,對故鄉的認同就是對文化的認同,對文化的認同就是對曆史的榮耀感。而廣州恰恰值得我們培養這種榮耀,這裏有閑適自在,這裏更有圖強自新,血液與骨性裏,流淌的是敢為天下先的毅勇。

沒有榮耀,我們無法培育對這片土地的文化認同。

沒有急迫,我們無從發展對這片土地的家園建設。

而沒有理解與愛,我們無由對這片土地的現在與將來負責,以及承諾。

所幸,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在期盼中好轉。廣州沒有辱沒它榮耀的傳統,廣州同樣沒有荒廢它昔日的輝煌。

由是,選擇“廣”字,進而廣州,曾經美好的和不那麼美好的,一切的用心,就是為了守望廣州,守望廣闊廣大的遠景,守望我們共同的家園。

一個人的滋味

一個人的口福記憶也許就是這個社會繁富與淡寡的記憶,如同一個人的閱讀史有可能就是他的精神史、成長史。

給腸胃最溫情的撫慰,就是給懷鄉最實在的寄托,也是給悵惘的眷戀最清晰的想念,味覺上的記憶,味覺上家園的聲色情貌,融進血液裏,還化得開嗎?

陳家祠,旁邊的食街,地道的西關美食,坐下來,所有味覺上的喚醒,不招自來。蝦仁雲吞麵,爽口彈牙,韌勁咀嚼。奶糊,溫潤體貼的吸引,還有香氣泛起的芝麻花生糊,一個碗裏盛下了兩種滋味,一半是糾纏,另一半還是糾纏,一個細滑香濃,一個綿長回甘,都是不忍不舍的濃香甜蜜。

吃中的小乾坤,其實就是生存的大智慧。日子真正與平頭百姓相關的,朝代更迭,仍就是謀生覓食。所以廣州人喜歡吃,講究吃,就是本分淡然地把自己的那份日子捧在手裏,好好地侍候,好好地打發,在有限的時空裏,舒展一些智慧,體味一下活著的快樂,這就是雖普通卻是大有況味的生存哲學了。善待自己,善待日子,歸根到底,吃好與活好,幾乎是殊途同歸的。

而這條風味食街也要消失了,城市的快速擴張總是留不下多少回憶的情意綿綿的。陳家祠旁的最後午餐,最後的滋味悠長,於是,就平添了幾許感慨。

拖著這種悵惘,還往西關的哪條路上返尋味呢,我是廣州聲色情味的歸人,還是被不合時宜拋擲的過客?

同一天,我在泮溪開會,臨水軒窗間,亭台樓閣中,蓮塘垂柳下,有什麼異常揪心,愛這座城市嗎?愛母親的容貌嗎?愛它帶給人生的所有記憶嗎?人的皮囊為什麼總是不知往哪存放?人的滋味為什麼總是不停地回頭?

多些指認,多些這樣的去處,我好知道我這是在哪?不是英倫,不是北美,而是在家的近旁,在祖輩生息過的故土,那裏有一杯熱茶等著所有的歸途,那裏有最熨心帖胃的食物等著漂泊的思戀,那就是家的意義和如歸的意義。有什麼擔待得起這樣的托付,才有什麼擔負得起家國要義。

人生其實又有多長呢?抬頭望遠,低頭轉身,蠅營狗苟又有多少需索呢?不就是果腹怡然,得失淡然,上心與上手的事欣欣然,一輩子就越走越近了,一輩子也就漸行漸遠了,變的是時風勢雨,不變的還是兩宿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