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2 / 3)

1911年,潘達微與陳樹人在廣州創辦《平民報》,並擔任《七十二行商報》的筆政。他一身跨紳、商、報三界,人脈相當廣泛。

小東營起義前,潘達微利用彩瓷廠配造火藥,製造炸彈,提供給選鋒

隊使用。他還跑到指揮部,向黃興請纓,要加入選鋒隊。黃興一看他

文弱瘦削的身材便說,你是文人才子,又有這麼廣的社會關係,以後

還有用得著你的地方。不讓他加入選鋒隊。

現在,目睹起義慘敗,那麼多同誌付出生命。潘達微知道,“用

得著”他的時候來了。

城門初開,潘達微便駕一小舟來到河北,在五仙門花渡頭入城,

奔走於廣仁、愛育、方便、廣濟各善堂,懇求他們出麵和官府交涉代

1 0為安葬。他逢人就說,仁人誌士豈能草草槁葬?更不宜與普通罪犯同

黃花崗上黨人碑

葬一處。他跑到廣仁善堂,勸告善董們:“諸義士為國捐軀,純為國民謀幸福,如此槁葬,怎能安心?且慈善事業,不計誰是誰非,施棺施地,應為義所安。”大家雖然點頭稱是,但又不敢公然違抗官府命令。於是潘達微又請廣州著名大紳江孔殷出麵,向官府疏通,為烈士另覓墓地。

江孔殷在廣州也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江霞,坊間都叫他江蝦。出身於南海縣ā邊鄉一個茶葉富商家庭,少年入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曾參與過公車上書,與劉學詢、蔡乃煌、鍾榮光並稱廣東文壇“四大金剛”,也是粵商自治會的重要成員之一。 1907年,經張鳴岐保奏,當上了廣東清鄉督辦。江孔殷在河南有一大宅,花園種滿蘭花,命名為“百二蘭齋”,據說慈禧太後曾賜給他蘭花一百二十盆,令他名聲大噪,自號“百二蘭齋主人”。

江孔殷在黑白兩道都吃得開,朝廷信任他,紳商也信任他,他與張鳴岐、李準都有交情,與潘家也是世交,甚至和許多革命黨人,都有暗中來往,交際應酬,八麵玲瓏。不久前,《時事畫報》因刊登諷刺作品《官場的美人圖》,得罪了官府,被勒令查封,幸得江孔殷從中緩頰,以罰款了事。江孔殷慨然應允:“請轉告各善董,此事餘可力任,縱有不測,願負全責。 ”

潘達微在尋找墓地時,曾有一位西醫願意捐出沙河山地一塊,但就在交付地契時,卻因親屬的激烈反對而作罷。潘達微大失所望,與廣仁善堂的善董見麵時,不禁悲從中來,淚如雨下。善董徐樹棠問清情由,被潘達微的俠義肝腸感動了,慨然讓出東沙馬路旁一塊幹淨地——紅花崗,用以安葬死難義士,並負責棺殮營葬諸事。當晚由善堂雇工,趕挖墓坑。方便醫院則捐出一批質量較好的棺材,隨即運往谘議局。

第二天早上,陰霾壓城,淒風苦雨。潘達微出門時,妻子遞給他一把黑布雨傘,囑咐他黑紗宜別在衣襟內,不要被人看見。潘達微黯然答應,別過妻子,獨自來到谘議局前。由於連日陰雨綿綿,池塘泛滿血水,屍體被水浸泡時間一長,都開始黴漲腐爛了,慘不忍睹,惡臭熏人。而且屍體都被鐵鏈鎖住,要入殮還要解開鐵鏈,逐一清洗。1 1

黃花崗祭。

攝政王載灃

七十二烈士紀功坊。

潘達微

廣州黃花崗內潘達微先生之墓,碑後是潘達微 1921年寫的《自述》全文,追記了他收殮烈士遺骸的詳細經過。

廣州辛亥年

善堂請來的許多仵工一見這情景,都掩鼻卻步。雖然潘達微肯出高額酬金,也沒人肯幹。

潘達微不禁為烈士身後的淒涼,潸然淚下。正在犯愁之時,透過淡淡的霧靄,忽見一群乞丐提著鐵鍬、鋤頭,結隊而來,自願執殮烈士遺骸。他們和部分仵工一起,不避髒臭,把鐵鏈解開,將屍體清洗幹淨,協助潘達微逐一核對身份,登記清楚,然後入棺,運往紅花崗。後世所說的“七十二烈士”,是指在死者中,可以查到姓名的人(至 1933年,查實有名有姓者,增至 86人)。無名無姓者,不計其數。

讓後人永遠銘記這 86人的英名吧:

廣東 51名:徐培添、徐進炲、徐廣滔、徐臨端、徐禮明、曾日全、江繼複、徐熠成、徐日培、徐容九、徐滿淩、徐茂燎、徐佩旒、徐廉輝、徐鬆根、徐保生、徐昭良、徐應安(花縣即今廣州市花都區);餘東雄、黃鶴鳴、杜鳳書、周華、陳春、遊壽、羅坤、羅進、羅幹、羅聯、羅遇申、陳才、陳福(廣州府南海縣);張學齡、陳甫仁(興寧);饒輔廷、周增(嘉應);李雁南、勞培(開平);李文甫(東莞);郭繼梅(增城);羅仲霍(惠陽);嚴確廷(惠州);陳文褒(大埔);林修明(蕉嶺);李祖恩(翁源);龐雄(吳川);李炳輝

(封川);李文楷(清遠);李晚(雲浮);馬侶(廣州府番禺縣即今廣州市番禺區);張潮(順德);陳潮(海豐)。

外省 35名:喻培倫、饒國梁、秦炳(四川);宋玉琳、石德寬、程良(安徽);徐國泰、華金元、阮德三(江蘇);林文、方聲洞、林覺民、林尹民、陳與燊、陳可鈞、陳更新、馮超驤、劉元棟、劉六符、黃忠炳、王燦登、卓秋元、胡應升、魏金龍、陳清疇、陳發炎、羅乃琳、林西惠(福建);李德山、韋統鈴、韋統淮、韋樹模、韋榮初、韋雲卿、林盛初(廣西)。

一百餘人的隊伍,抬著棺材,從谘議局出發,緩緩步往墓地。潘達微尾隨著最後一副棺木,來到紅花崗上,親自送完烈士最後一程。他覺得昨晚挖的墓穴太淺,又出錢讓土工把坑挖深一點。這時已是下

1 午 4時許了。把烈士掩埋好後,那群義丐分文不收,掉頭而去,消失

黃花崗上黨人碑

在春雨煙霏的暮色之中,令潘達微無限感慨,後來他創辦了一份在世

界報業史上罕見的報紙,專門反映乞丐生活的《乞兒呼天報》,惜乎

很快便因經濟原因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