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鷹(2 / 3)

作為一個領袖人物的葬禮,根本說不上隆重,簡直是淒清。那天,暴雨如繩,送葬的隻有兩個親人而已。

身後,他給世間留下兩部著作:《獄中書簡》和《獄中劄記》。後者總計32冊,2848頁,合打字紙4千頁。它所係統涉及的範疇有:政治學、哲學、曆史學、民族學、比較語言學、文學等等。其中對於個別科學的研究相當詳盡,在最微末的細節間,也無不閃爍著深刻的思想和光輝。一個人的頭腦覆蓋了大半個宇宙!一個人的雙手完成了一個集體的工作!葛蘭西,他的人格和思想,依然活在國際共運和人類的一切進步活動之中;他的遺產,成了人類精神文化的最可珍貴的財富之一。

記得狄德羅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他說:一個需要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我想,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如狄德羅所指的那類 英雄 ,但是英雄主義精神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作為第一代共產黨人,葛蘭西真可崇敬,就像斯巴達克斯這樣有史以來的最優秀的人物一樣,他們都具備著一種英雄主義精神和氣質,鷹一樣的精神和氣質。沒有這種精神氣質的載舉,曆史的車輪便不能推動,人類隻能永遠在愚昧和黑暗中徘徊

鷹的名字是同飛翔聯係在一起的。不同於簷下的麻雀,不用謀求安全的批護,它的胸懷隻有無遮的大曠野可以襯托;沒有鳩鳥的占有欲,創造才是它的渴望,因此棲止的地方就不僅僅是懸崖邊的一塊平整的石場。它不懂退避,不懂安歇,它的哲學隻能是勇敢的進取。在烏雲悉滾的時刻,即使所有的鳥雀都已歸巢,天空仍然鳴響著它的雙翼:翼下是風暴,翼上是睛空。

而晴空,永遠是我們所期待的。

在精神剛強的勇士們的歌曲裏,你將是生動的模範,是追求自由、光明的號召!

高爾基:《鷹之歌》

多少少年心事,都被紛紜的世事湮沒無痕。但有一個夜晚是記得清楚的:我伏在床沿的木箱子上,凝望戶外的一方水井般深邃的星空,沒有絲毫睡意。那是何等熱情善感的年齡嗬,我竟被書中的一個意象深深感動了

在一色灰蒙蒙的天空中,東方湧現出一塊巨大的、美麗得人間少有的玫瑰色的雲彩,它擺脫一切,獨自浮現在天際,看起來像是一個微笑,像是來自陌生的遠方的一個問候

看腳注,這段文字出於盧森堡的《獄中書簡》。可是,翻遍了圖書館的卡片,哪裏找得到原著嗬?鄉村中學的圖書館就像夏天的地窖一般匱乏。盧森堡的名字是知道的,曆史教科書裏說她是德國共產黨的著名領袖,李卜克內西的同誌和戰友,最後英勇犧牲於敵人的屠刀之下。僅此而已。在社會起了動亂,紅海洋喧囂過一陣以後,我曾買到一本關於盧森堡的小冊子。雖然那裏麵介紹的都是清一色的血與火的故事,而在內心深處,究竟喚起了對女主人公的敬仰。她有信仰,這信仰不是屬於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萬的人的,不是那種 做戲的虛無黨 。後來,我把它送給了念小學的女兒,那本意,自然是冀望她能從中薰沐英雄的女性之光。

20年後,在廣州的一家古舊書店裏,我終於以兩根冰棍的價錢買到了《獄中書簡》,一本70來頁的薄薄的小書。讀完這本小書,我才發現:沒有了玫瑰雲,盧森堡是不完整的。

書簡共22封,收信人都是李卜克內西夫人一個人,但它所通往的世界卻是異常寬廣。這是與人類社會相對應的又一個色彩紛呈的世界:黃醋栗樹,黑樺樹,白楊樹,櫻桃樹,紫羅蘭,蒲公英,蝴蝶梅,土蜂,青雀,金翅雀,鶇鳥,夜鶯 揭開扉頁,便恍如置身於大曠野中。每一片葉子,每一支羽翎,不是跳躍著耀眼的陽光,就是飽含著脈脈的星芒。所有生命,都被賦予了蓬勃的春天的氣息。春天是人生唯一不會厭倦的東西。

盧森堡,她是那般地熱愛生命,嚴格點說,是熱愛卑微的生命。她樂於觀察和傾聽動植物的生態和聲音,甚至石頭,甚至沙子。每次聽到青山雀的頑童嬉笑般地啼聲,她總忍不住發笑,並且模仿那聲音來回答它。當半死的孔雀蝶再也不能翔舞,她對它大聲說話,飼以盛放的鮮花;在信中,她詳盡地談說候鳥集體南徙的情況,如同報道重大的國際新聞;甚至如同聽一首悅耳的短歌一般,聆聽獄卒走過潮濕的沙礫地所發出的低微的聲響。她那麼懇切地請求朋友,為她到植物園去一趟,然後把看到的景象告訴她。她說,這是她的一樁心事,是除了坎布萊戰役的結果以外的地球上最重要的事情。她的心,同生物自然界那麼息息相關。她說過,她懂得鳥獸嗚叫中各種最細微的差別,常常從鳥鳴中了解它所包涵的鳥兒的全部簡短的曆史,乃致百鳥喧鳴之後的普遍的沉默也能深刻地領會。聽到一聲情意綿綿的鳥叫,她會深受感動,如同接受朋友的甜蜜的慰安;而當一連幾天聽不到鳥聲,就又會感到莫名的驚悸

維持人類生態環境的平衡,是當代重大的社會問題之一。那時,盧森堡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竟也從小動物的身上找到了與人類命運相關聯的同一主題。她讀到論及德國鳴禽因科技的發達而漸次被消滅時,感到悲痛無比,因為她由此想到了北美洲紅色人種一步一步被有文化的人從本土排擠出去而悲慘地默默淪亡的事實。信裏有好幾處寫及她營救小動物的經過。有一次,她看到駕車的水牛被鞭打的情景,不禁流下了眼淚。 卸貨的時候,這些動物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已經筋疲力盡了,其中那隻淌血的,茫然朝前望著,它烏黑的嘴臉和柔順的黑眼睛裏流露出的一副神情就好像是一個眼淚汪汪的孩子一樣 她寫道, 我站在它前麵,那牲口望著我,我的眼淚不覺簌簌地落下來 這也是它的眼淚嗬,就是一個人為他最親愛的兄弟而悲痛,也不會比我無能為力地目睹這種默默的受難更為痛心了。那羅馬尼亞的廣闊肥美的綠色草原已經失落在遠方,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說,盧森堡在書中也曾表現過一個人的悲哀的話,那麼,最大的悲哀莫過於連自己也處於可憐的受難者的地位:完全失掉了反抗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