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舊詞典(2 / 2)

[黑五類]

“文革”時對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和右派分子五類“階級敵人”的合稱,也有用以稱其子女者。其中,“反革命”又分“曆史反革命”和“現行反革命”。至文革,“現行反革命”甚至可以因一言定罪,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階級異己分子]

指“混入”革命隊伍而堅持其階級立場的剝削階級成員。

[牛鬼蛇神]

異類,壞人。為“文革”時流行詞語。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語出毛澤東在“文革”期間的指示,指“出身”不好(地、富、反、壞、右、資、特等)或父母有“政治問題”、“曆史問題”的青少年。

[知青]

知識青年,書中特指文革時上山下鄉的一代青年。

[上山下鄉]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先後多次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一方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叫“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一方麵進行“勞動鍛煉”,叫“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城市知識青年(一般為中學生)直接被安置到農村生產隊勞動,叫“插隊”,插隊的知青也叫“插青”。

[公社]

全稱為“人民公社”。土改完成後,即開展互助合作運動,組織互助組和農業社,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在農業社的基礎上成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為政社合一的三級基層組織。從此,農民的身份均為公社社員。1979年後,公社解散,依次恢複為鎮、鄉、村。

[階級鬥爭為綱]

在一係列政治運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以階級鬥爭的理論觀點看待和處理國家、社會乃至個人問題。在1962年北戴河會議及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並提出“反修(修正主義)防修”的觀點。全會公報完全接受毛澤東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新論點,並以此為指導,在農村開展“四清”(清賬、清庫、清工、清財)運動,在城市開展“五反”(反對貪汙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運動,也稱“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至1966年,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上綱上線]

在政治運動中,或在階級鬥爭的特殊氛圍裏,把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現象,提升到“階級鬥爭”、“政治路線”的高度來認識,然後加以政治定性,叫“上綱上線”,也叫“扣帽子”。

[牛棚]

文革初期,集體關押階級敵人或異己分子(統稱為“牛鬼蛇神”)的處所。

[學習班]

文革中對異類、犯有“嚴重錯誤”的人或不受信任的人進行集訓的臨時性組織。

[交待]

在曆次政治運動中,特指被審查者就政治、經濟、思想、個人曆史及生活問題等對有關組織的坦白供述。

[站隊]

作為政治術語,指在政治運動中對組織中的成員進行排列組合,劃為左、中、右,根據個人在隊中所站的位置,以確定依靠、團結、打擊的對象。

[批鬥]

即批判和鬥爭,一般在群眾大會中進行。被批鬥者站在會場中心,胸前掛牌或不掛牌,隻許低頭聽取群眾揭發批判,不許抬頭聲辯,直到徹底認罪為止。

[揪鬥]

即批鬥,但這裏含有選擇的、深挖的意思,並帶有武鬥傾向。

[劃清界限]

指對階級敵人的個人關係而言。作為階級敵人的親屬、同事、朋友等,除了從政治、思想上不受影響外,往往發展至日常生活範圍,與之分居、離異、脫離關係、中斷交往及通信,並參與對此人的批鬥等等,以示站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