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嫦娥上天攬明月

2007

關鍵詞:“嫦娥一號”成功發射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月亮就有著獨特的情結。本是一塊寂寞冰冷的石頭,在中國人眼中卻是那樣具有詩情畫意。無論是“懼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壯誌,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美好願景,都反映了中國人寄予月亮的想象與好奇。

2007年10月24日,“嫦娥奔月”這個在中國流傳了千年的傳說,終於在這個明媚的秋日開始變為現實,神秘的月球終於向中國人打開了大門。24日下午18時05分,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承載著眾多國人的祝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執行中國首次“探月”之旅。“嫦娥一號”是中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麵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麵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發射成功,昭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標誌著在實現人造地球衛星飛行和載人航天之後,中國航天又向深空探測邁進了重要一步,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第三個裏程碑。

1978年5月28日,中美建交前夕,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向中國贈送了一塊一克重的月球岩石,不少人將此視為中國探月的最早起源。但實際上從1962年開始,中國科學家就開始對“月球號”、“徘徊者”、“勘測者”、“月球軌道”和“阿波羅”等月球係列探測器進行跟蹤性和綜合性研究,而後又將力量集中到急用、實用的衛星上。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有科學家提出“嫦娥奔月”的想法,提出利用運載火箭往月球上發射一個象征中國的鐵質標誌,永遠“烙”在月球上,以揚國威。這個出於政治考慮、基本沒有什麼科學研究價值的設想在科學界引起很大爭議。報告打到中央,最終被否決了。1994年,中國探月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正式提出探月構想。他聯合其他科學家向“863計劃”小組提交一份報告,提到“月球上豐富的資源將是各國解決能源危機必爭的對象,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不能不考慮自己的月球利益。”這個報告得到小組高度評價,但當這一計劃擴大到其他部委時,質疑聲就多了起來。圍繞“探月有沒有必要”、“是否可行”等問題,經過了反複論證,歐陽自遠牽頭製定的“發射繞月衛星”第一期科學目標和有效載荷配置於2001年通過評審,眾多科學家7年的奔走和呼籲終於有了結果。由此,中國探月工程拉開帷幕,中央於2003年正式批準探月計劃。

短短三年多,中國航天人攻破了四個技術難關,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上太空,再一次向世界證明了自強不息的中國人的智慧,再一次在太空中鐫刻了中華民族的嶄新高度!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

2007

嫦娥上天攬明月

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胡錦濤為中共中央總書記,選舉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為中央政治局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