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南水北調為民生

2002

關鍵詞:南水北調工程開工

2002年12月27日,人民大會堂的主會場布置得隆重而簡樸。上午10時,禮堂裏奏起了歡快的樂章,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正式開始。而在遙遠的江蘇省、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的施工現場,開工典禮也同步進行,舉國上下歡欣鼓舞,一起慶祝這一曆史時刻的到來。

眾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假如沒有了水,在我們這個可愛的地球上就不會有波濤洶湧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就不會有平靜迷人的湖泊、銀裝素裹的雪山,也不會有地下湧動的暗流、噴湧不止的甘泉,更不會有潤物細無聲的雨和漫天飛舞的雪。離開了水,人類將無法生存。

在我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豐富,但是人均擁有水量卻非常少,更為關鍵的是,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徑流量占了全國七大河流總徑流量的81%,人均水資源和畝均水資源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而黃淮海流域水資源量隻占全國的7.2%,人均水資源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5%,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北方水資源貧乏,南方水資源較為豐富,這不僅影響了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也直接影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情境下,“南水北調”工程應運而生。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南水北調工程十分重視和關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進行了大量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最後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

西線工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製整個西北和華北,因長江上遊水量有限,隻能為黃河上中遊的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補水;中線工程從長江中遊及其支流漢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給黃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區;東線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係,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南水北調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千秋偉業。有人說,南水北調是神話,因為它讓祖國的大江南北都擁有了寶貴的水資源;有人說,南水北調是奇跡,因為它再一次證明了人類的聰明才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路線圖

2002

南水北調為民生

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次大會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