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浴血八年定乾坤

1945

關鍵詞:抗日戰爭勝利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簽字儀式非常隆重。至此,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以完全勝利而告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落下沉重的帷幕。由是,中國確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舉國連續慶祝三天,汽笛長鳴,禮炮連發,人們奔走相告,熱淚盈眶。中國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的國家。在《大公報》記者朱啟平的筆下,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這簽字,洗淨了中華民族七十年來的奇恥大辱。這一幕,簡單、莊嚴、肅穆,永誌不忘。這篇傳誦至今的新聞名作《落日》,以十個筆力千鈞的字作結: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向全世界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區被劃為15個受降區,以何應欽為全權代表。而第一受降區受降地點設在雲南的河內,第一方麵軍盧漢作為第一受降區受降主官。受盧漢指揮的赴越受降部隊是20萬滇軍,他們浩浩蕩蕩到達河內,消滅了日軍流寇,順利接受了日本的投降,給中國戰區接受日本投降開了個好頭。

抗日戰爭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總數在3500萬以上,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

中國的抗戰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中,中國敵後和正麵戰場共進行重大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殲滅日軍約154萬人,約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

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敵寇當前,國共兩黨合作鋪就了抗戰勝利的序幕。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遊擊戰爭,建立陝甘寧、晉察冀、晉綏、晉冀豫等多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後戰場,動員了一切能動員的力量投入抗日戰爭的洪流,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中國抗日戰爭是100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陸軍司令何應欽接受日本參謀長小林淺三遞交的投降書

1945

浴血八年定乾坤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在國民黨代表張治中、美國大使赫爾利的陪同下,從延安飛抵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3天的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