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左聯”文藝領風騷
1930
關鍵詞: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
那是一個充滿血色迷霧的年代,白色恐怖讓這個急需拯救的世界雪上加霜,舉步維艱。“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在這危險的風口浪尖上,一群充滿鬥誌的知識分子拿起他們的筆杆子,開始了革命的征程。他們不但衝破了專製統治的思想束縛,喚醒了正義人民的鬥誌,也開啟了紅色革命的新篇章。這群人就是以“左聯”五烈士為代表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簡稱“左聯”。“左聯”成立之時,正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國民黨反動派一方麵對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另一方麵對國統區實行文化“圍剿”。當時的形勢,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們團結起來,共同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支持下,“左聯”在上海舉行了成立大會。
在成立大會上,魯迅作了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的方向,並且指出左翼文藝家一定要和實際的社會鬥爭接觸。
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後,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戲劇家聯盟、新聞記者聯盟、美術家聯盟、教育家聯盟、語言學家聯盟和音樂家聯盟也相繼成立,當時號稱“八大聯”。1930年10月,各左翼文化團體又共同組成中國左翼文化團體總同盟。
“左聯”和其他左翼文化團體先後創辦《萌芽月刊》、《拓荒者》、《文化月報》、《北鬥》、《文學》等幾十種重要刊物,占領了國民黨統治區的文化陣地。國民黨當局對於左翼文化運動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和鎮壓。在與反動派的鬥爭中,柔石、殷夫等作家相繼遇害。所謂“左聯”五烈士,即是指李偉森、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五位左翼革命作家。魯迅先後寫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為了忘卻的紀念》等文章,深情地讚頌烈士們的革命精神和文學成就。
1936年初,為了適應抗日救亡的新形勢,“左聯”宣布自動解散。雖然“左聯”的曆史不過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當時的巨大作用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成為中國革命文學史上的豐碑。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對中國文藝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會址,在今上海市多倫路201弄2號
1930
“左聯”文藝領風騷
1930年5月,毛澤東針對紅四軍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錯誤傾向,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必須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篇文章,初步論述了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群眾路線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