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井岡星火必燎原
1928
關鍵詞:朱毛會師
83年前,在中國南部偏僻山區的井岡山,人們見證了一起意義深遠的曆史事件——朱毛會師(亦稱井岡山會師)。越過風雲激蕩的曆史時空,“朱毛會師”的往事依舊耳熟能詳,被世人津津樂道。“革命雄師會井岡,集中力量更堅強。紅軍領導提高後,五破圍攻固戰場。”這是1957年朱德留下的詠誦“朱毛會師”的詩句。從中可以看出這次會師對於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革命所具有的裏程碑意義。
1927年春夏之交,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跌入穀底。從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國民黨反動派屠殺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竟有31萬餘人。正如《布爾什維克》所說,那時“中國要算是全世界最悲慘的白色恐怖的國家”。
在繼續戰鬥的共產黨人中,有這樣兩位偉人。他們高舉革命旗幟,曆盡艱難困苦,意誌堅定地帶領兩支起義後失敗的隊伍,向羅霄山脈中段的湘贛邊界湧動、彙聚,隨後快速發展壯大。這兩位偉人,就是毛澤東和朱德。
毛澤東是黨的八七會議後第一個上山下鄉的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他在革命轉入低潮的危難時刻受中央委托,以中央特派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份,全權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起義受挫後又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引兵井岡,點燃了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的烽火,成為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
朱德在南昌起義主力於潮汕失敗後,撤守三河壩,帶領南昌起義餘部遊擊閩粵贛邊境,在陳毅的協助下,經過“贛南三整”後,領導發動了湘南暴動;暴動受挫後又帶領南昌起義餘部和湘南農軍向井岡山挺進,成為鞏固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又一位重要領導人。
1928年4月24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及湘南農軍,在寧岡礱市勝利會師,史稱“朱毛會師”。朱、毛兩位巨人在龍江書院親切會見,隨即暢談“文星閣”,商議建軍和中國革命大計。時年,毛澤東35歲,朱德42歲。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和目標,一個湖南漢子,一個四川漢子,雙龍聚首龍江畔,聯袂雄踞井岡山,演繹出中國革命一幕幕威武雄壯的好戲。
從此,中國革命舉起了新的旗幟,開始走出穀底。可以說,沒有朱毛會師,就沒有井岡山道路的開創;沒有朱毛會師,就沒有井岡山精神的孕育。朱毛會師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進入鼎盛發展新階段的轉折點,是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革命實現突破性進展的裏程碑。
井岡山會師(油畫)
1928
井岡星火必燎原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共產國際幫助下,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出席大會的共有142人,其中正式代表84人,代表黨員13萬餘人。這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