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養生之道 第六章細嚼慢咽
近來電視上常有大胃王的比賽,在一定的時間裏吃最多的人得勝,這是最不健康的比賽。得獎的人也許目前還不是大胖子,在不久的將來應該逃不過肥胖的命運。在我認識的胖子中,“吃飯速度快”幾乎是每一個胖子共通的毛病。但是在“肥胖是吸收太多熱量”的理論下,“吃飯速度”從來沒有被認定和肥胖有關,當然也就從來不是減肥的處方之一。
當食物進入人體之後,從口腔經咀嚼,並且加入適量唾液初步處理之後進入胃部,經胃酸、膽汁及各種消化酶的分解之後,進入小腸。部分食物呈電解性的液體狀態,部分仍是固體的狀態。其中液體的部分才能滲透進入小腸壁被小腸吸收,固體的部分則流向大腸,在大腸中身體進一步把剩下的液體吸收幹淨,固體的殘渣就成了大便排出體外。
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發現食物隻有轉化成液體才有機會被人體吸收,固體食物是不容易被身體吸收的。我們所吃的食物大多數是固體的,因此才需要咀嚼將之磨碎,嚼得愈碎的食物到了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愈高。另外身體分泌消化酶的充分與否,也決定了食物被吸收的比例。因此,如大胃王比賽的囫圇吞吃的方式,大多數的食物到了小腸都還是固體的狀態,根本無法穿透小腸壁,直接進入了大腸,轉變為大便。嚴格地說,那樣的吃法,身體不過是一部製造大便的機器,不但浪費了食物,也傷害了身體。
當咀嚼食物時,整個頭部的膽經和膽經別都被不斷地刺激,這時膽汁就開始分泌,有了充分地膽汁,身體才能將食物分解而吸收。人體大多數的經絡都是由上而下垂直分布,膽經是一條由頭到腳的經絡,在身體部分也是由上而下垂直分布,但是在頭部的分布卻很特別。附圖是膽經在頭的兩側的分布,在耳後的部分是膽經,在臉頰的部分是膽經別(經絡的分支)。當咀嚼食物時,整個頭部的膽經和膽經別都被不斷地刺激,這時膽汁就開始分泌。因此,咀嚼食物不隻有將食物咬碎的功能,還是激活身體分泌膽汁的開關。有了充分的膽汁,身體才能將食物分解進而吸收。從膽經的分布,可以了解人體設計上考慮的周詳而且縝密。
在台灣,老一輩的人不準孩子吃飯時把米飯泡湯,以及醫學上認為稀飯並不如幹飯容易消化,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咀嚼能促進身體分泌膽汁,使身體更容易吸收養分。不需要咀嚼的食物反而不容易被身體所吸收。咀嚼不但能夠物理性地把食物嚼碎成細小的顆粒,還能夠增進膽汁的分泌,化學性地分解吃進去的食物。充分地咀嚼是提升食物吸收率最重要的手段。
現代人囫圇吞式的吃飯習慣,大多數的食物都在很大顆粒的狀態下,就進了肚子,加上生活習慣不好和阻塞的經絡,使得消化酶的分泌不足。快速的吃飯習慣,更使身體分泌消化酶的速度趕不上食物的供應。大多數的食物不是由於顆粒太大,就是由於消化酶的不足,而使食物到達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非常低。食物的吸收比例是多數人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總以為吃進肚子裏的食物都被身體所吸收了。真實的狀況是吃進肚子裏的食物隻有小部分被吸收,大多數都變成了大便,一部分順利地排了出去,還有一部分就留在大腸裏供養著大量的細菌,成為危害健康的宿便。
食物被吸收的比例,會隨著咀嚼和吃飯的速度而改變。咀嚼次數愈多消化酶分泌愈充分,食物到達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就愈高,被吸收的比例也愈大。細嚼慢咽和囫圇吞式的吃飯習慣,其食物的吸收比例有可能相差數倍之多。大多數沒有被充分咀嚼的食物,隻是徒然增加身體消化係統的負擔,並且增加大腸中的宿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