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文修 一(2 / 2)

這樣,作品就通過陸文婷的遭遇提出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中年人的苦惱問題,中年人所肩負的重擔和他們的實際待遇之間的矛盾的問題。這正如劉學堯在“含淚的晚宴”上所說的:

中年、中年,現在從上到下,誰不說中年是我們國家的骨幹?是各條戰線的支柱?醫院的手術靠中年大夫;重點科研項目壓在中年科技人員身上;工廠的各種難活是中年工人頂著;學校的重點課程也要中年教師擔當……

……

我請問:誰都說中年是骨幹,可他們的甘苦有誰知道?他們外有業務重擔,內有家務重擔;上要供養父母,下要撫育兒女。他們所以發揮骨幹作用,不僅在於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才幹,還在於他們忍受著生活的煎熬,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包括他們的愛人和孩子也忍受了痛苦,作出了犧牲。

……

不幸在於他們最能出成果的黃金歲月,被林彪、“四人幫”的動亂耽誤了……現在,這批中年人要肩負起“四化”的重任,不能不感到力不從心,智力、精力、體力都跟不上,這種超負荷運轉,又是這一代中年的悲劇。

《人到中年》通過感人肺腑的藝術描寫,提出這個普遍的、嚴重的、人人關心的社會問題,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貢獻。作品在讀者中,尤其在中年讀者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不是沒有緣故的。

然而,我們分析這個中篇小說的主題,還不能僅僅到此為止。粉碎“四人幫”以來,描寫中年人的困境的作品,也不鮮見。《人到中年》的可貴之處還在於,這通過精心設計的人物關係的描寫,揭示出了造成這個普通的社會現象的更深一層的原因。作品中的一些描寫是很耐人尋味的。

比如焦成思看病。因為是副部長,趙天輝就得在幾淨窗明的院長辦公室接待他,就得不顧病人的等待,把正在門診的陸文婷叫來;因為是副部長,趙天輝便要把最好的醫生推薦給他,秦波也可以挑三揀四地進行挑剔;住院前,趙天輝還要特別關照陸文婷做好手術準備;住院後,抽血、透視、做心電圖,都可以不用排隊。試想想其他病人,比如張老漢和王小嫚,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嗎?沒有。不要說其他病人,就是陸文婷自己病倒在家裏,她丈夫想叫一輛車,打了電話到醫院,幾經周折,還是沒有弄到。為什麼?就因為一個是堂堂的副部長;而另一個不過是個普通大夫。社會已經習慣根據地位、身份來評價一個人,來決定對一個人的態度了。在有人享受特權的時候,就必然有人的正當利益要受到漠視和踐踏。普通中年人的苦惱,並不引起注意和關心,是不奇怪的。

當然,要說對這些普通的人都不關心,那也未必。可是,關心的是什麼呢?當秦波對陸文婷的體質不很放心時,趙天輝說了這麼一句話:“她在我們這兒,就算身強力壯的了。陸大夫,我記得,你這幾年一直是全勤。”這個趙天輝,身為一院之長,他並不懂得陸文婷一家幾口,工資多少,住幾間房,卻能記得她這幾年一直是全勤。顯然,他關心的隻是他手下的人有沒有完成任務,卻沒有關心為了完成這些任務,人們是作出怎樣的努力,付出多大的犧牲;卻沒有考慮作為一個領導,該提供和創造什麼樣的條件,以便讓人們能夠勝任並愉快地去完成這些任務。嚴格地說,他不過是把人當作完成某種任務的一個工具。

這樣,我們可以明白,這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之所以無法解決的症結所在了。在中年人的苦惱的背後,有一個如何看待人,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價值的問題;有一個如何對待人的肉體和精神的需要,如何擺正人在革命工作中的位置的問題。長期以來,封建主義的流毒,左的路線的影響,特別是林彪、“四人幫”的破壞,使我們忽視和諱言這個問題。這是存在於我們社會中的妨礙人的積極性的發揮,妨礙人才的成長的不利因素,因而也是影響“四化”進程的不利因素。《人到中年》把這個問題揭示了出來,這是它比同類作品高出一籌的地方。這個主題思想的開拓,和表現在作品中的對普通人命運的關切,對普通人價值的肯定,對普通人所具有的高尚情操的謳歌,一樣鮮明地體現了作者革命人道主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