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皮膚的問題
皮膚敏感的成因
前文提到胰髒製造的蛋白酶若不能有效地分解蛋白質食物,便會令人體產生敏感反應,這是一個較新且富爭議性的理論。
一直以來,敏感反應終究都集中在人體免疫球蛋白E (immunoglobulin E,簡稱IgE)上,而IgE是人體的示警抗體細胞,好讓我們警覺有問題發生。IgE在與抗體結合時,可釋出令人體覺得敏感的介質包括組胺(histamine)。但人類“聰明”地製成抗組胺(anti-histamine)的藥物,表麵上是讓大眾活得較舒暢,不用受敏感或瘙癢困擾,但長遠卻會弄巧反拙。因為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所招來的副作用,可能比敏感反應本身更危害健康,嚴重的會引致心髒停頓、甚至死亡。
醫學界更在不斷努力地找尋各式各樣的敏感原,並研究其基本結構及決定表位(epitope),但始終未能循此找出有效的治本方法,隻能向病人建議避免接觸敏感原以作預防。例如,對吃蝦蟹等海產敏感的人除服抗敏感藥作短暫的抑製外,惟有戒吃。
我讚同IgE的研究,但我認為更需要了解的是病人的胰髒功能及皮膚狀況。若前者正常,所產生出來的蛋白酶沒有問題,則吃下去的硬殼類海產(Crustacea)如蝦蟹等貝類的蛋白質全被消化得幹幹淨淨,那就不會出現敏感原,亦不會有敏感反應。
蛋白質助真菌肆虐
有皮膚病的人,大部分的患處都潛伏了不同品種的真菌。這些真菌(例如曲黴菌Aspergillus)的蛋白酶若得到海產蛋白質的支持,會令人體的上皮細胞增生,腫起一片片。再加上IgE的抗體反應,病人的皮膚便會瘙癢及發炎。所以,有效地改善胰髒功能以及把真菌清除,是治理這種皮膚敏感的正本之道。
在我的眾多個案當中,有兩個較具代表性。一位是某著名海鮮酒家經理,他一吃蝦蟹或帶子等海產便會全身瘙癢,所以身為經理卻不能參與店內海鮮試食品評,確是有口難言。仔細檢查後,發覺他的胰髒中了多種毒素,包括重金屬的鋁和鎘(cadmium,汽車廢氣和香煙中均有);化學品包括苯、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是有毒的工業用殺菌劑之一)、乙醛(acetaldehyde,調味料的主要成分)等;還有食物防腐劑包括丁羥茴醚(BHA),這些都是老饕所難避免的,何況他的職業要他跟美食打成一片?檢查發現除了胰髒外,他的膽和血液循環係統都有問題。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後,他終於可肆無忌憚地大吃蝦蟹了。
另一個案的當事人是位女士,她每吃蝦(尤其是急凍的)麵部皮膚便會敏感。原來她的胰髒中了米根黴菌(Rhizopus oryzae)的真菌毒素,再加上生物毒素中的葡萄球菌腸毒素A (staphlococcal entertoxin A),而臉上的真菌是魏氏枝孢真菌 (Cladosporium wernecki),對於變異的蛋白質會有反應,所以吃了急凍的海產便會產生敏感了。把這些真菌及毒素鏟除後,她的皮膚瘙癢問題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