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癌症最可怕?(2 / 3)

許多致癌物質來自讓我們有更方便、更興奮的生活上的享受。例如糖精(saccharin)、第一輯中我提過的香煙、煎炸食品、含寄生蟲的魚生壽司及肉類、食物添加劑(包括染色素)、味精、鬆化劑、防腐劑、女性用的雌激素、避孕丸、林林總總的藥物、汽車廢氣內的重金屬包括鉛毒、鎘、化學物質如苯、一氧化碳、大部分的工業廢料尤其是水銀、多氯聯苯(PCB)等,真的是數之不盡,可謂避無可避。問題是我們在吸入或吃進這些致癌物質後,有沒有能力把它們排出體外。我們最好是對此方麵有多些常識,盡量減少吸入或吃進這些物質。

有識之士認為政府應立例管製致癌物,但這是說易行難的事。理論上許多經證實可以致命的東西均應停售,但我們

能否製止香煙、附有“毒藥”警告字樣的特效藥品出售?其中一樣更是大部分現代女性不可或缺的胸圍。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哪會想到令大部分女性體態嬌美的胸圍——特別是那些神奇胸圍——竟是“殺人凶手”?

戴胸圍患癌較多

許多年前已有人做過統計,發覺配戴胸圍的女士患癌個案較不戴者多。但真正引起醫學界興趣的,是於1995年兩夫婦Sydney Singer及Somer Grismaijer出版了一本名為《穿著也殺人》(Dressed To Kill)的書,指出戴胸圍與乳癌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事緣Somer及Sydney這兩位風俗學學者在斐濟群島研究當地風土人情時,Somer發現自己的胸部有一個硬塊。她的丈夫Sydney認為她戴的胸圍太緊,那些紅印顯示血液不流暢及部分組織受損,導致毒素積聚乳房而變成硬塊。當時Somer並沒有去做切片檢查,反而跟斐濟土女般不再戴胸圍,過著茹素、服草藥和維生素及做運動的生活,結果硬塊竟然消失了。兩夫婦認為進行一次大型研究可幫助他們證實胸圍與乳癌的密切關係,於是兩人訪問了2056位患了乳癌及2074位沒有患乳癌的美國白人女性,了解她們戴胸圍的習慣。

調查結果發現女性若每天戴胸圍超過12小時,患乳癌的可能性會比少於12小時的高出21倍。若24小時都戴著,患乳癌的危險會高至113倍。完全不戴的話,患癌率是1∶168。

作者認為關鍵在於沒戴胸圍時,乳房的自然拋動會刺激淋巴係統的操作,有助於把毒素排出體外,反之則會令淋巴液不當聚積成為囊腫,毒素得以集結變硬而釀成腫瘤。

這套理論有如下的數據支持:訪問題“除價錢外,你買胸圍是以什麼作標準?”普通(沒癌)組中30%答外觀,51%答舒適。但患癌組62%認為外觀最重要,隻有25%選舒適。換言之選擇神奇胸圍類的多是患了乳癌的病者。

兩位作者的結論絕對合理。而最佳腳注可見於我的研究——因為絕大部分的胸圍或矯型內衣是用人造纖維作麵料的,隻有這些麵料才可以織出較漂亮的圖案,不用漿燙,而且可以較易烘托出優美的線條。若是棉質或麻質便不理想,而且料價較貴。可是人造纖維如滌綸(即“的確涼”,Dacron) 的原料為對癸二酸二甲脂(dimethyl terephalate,簡稱DMT),而DMT是由混合有毒的對二甲苯(p-xylene)經氧化而成;另外最常見的原料是六亞甲基二胺(hexamethylene-diamine),同樣有毒。這些毒素緊貼著女性的肌膚滲入人體

內,怎會不增加致癌危險呢?人造纖維的毒害,亦可見於拙作第一輯《衣履被枕危機四伏》一文內。若是經常穿戴過緊的胸圍或神奇胸圍,患上乳癌的機會當然會大大增加。

在香港,女性患癌以乳癌最多。醫管局2004年的數字是454人死亡,即平均每天都有女性死於乳癌。2004年在案的乳癌數字是2273人,比1993年的1152人增加了一倍,死亡率超過了20%。所以各位姊妹們是否該考慮改用棉質的胸圍,或索性不戴好了——性命攸關呀!

患癌是咎由自取嗎

許多人在得悉自己不幸患上癌症時,大多會喊一句:“為什麼會是我?”似乎沒有幾個會承認患上絕症是自己“罪有應得”的,一切都是天意。究其實十之八九的個案乃當事人缺乏追求健康的決心所造成,即放縱自己於煙、酒、毒品及致癌食物與環境當中。隻有少數患者是不幸受遺傳所累,或無知地吃進致癌及含寄生蟲的食品和藥物,或生活於致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