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揮優勢業態合作

一直以來,內容提供商(出版社)、技術提供商(排版、印刷公司)及銷售商(實體書店)分別作為傳統出版產業的上、中、下遊,各司其職,組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現階段新興的數字出版產業中,原有的生態結構被打破,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具體而言,內容提供商已不僅是出版社,還有網絡公司、電信公司等技術公司;技術提供商不再是排版和印刷公司,而同樣是網絡公司、電信公司和軟件開發公司等技術公司;銷售商也不限於實體書店,還包括大量的如當當網、亞馬遜網在內的網上書店。新的產業鏈還不十分穩定,存在著各種力量間的角逐和博弈,但它正在逐步形成。

對於包括廣東圖書出版業在內的傳統圖書出版業而言,要想在新的產業鏈條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充分挖掘並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出版谘詢公司“創意邏輯公司”(The Idea Logical Company,Inc)的創始人和總裁麥克·謝智肯(Mike Shatzkin)在美國書展所作的主題發言中稱:“傳統出版的贏利模式很清楚:印刷費用低於銷售價格,如果賣掉一定的數量,就能收回印製成本;再賣掉一定的數量,就可以支付辦公費用,然後就有了利潤。但是我不知道將來的贏利模式是什麼,這有點令人恐懼,因為我們必須嚐試新的東西,以前從未做過,我們不知道結果如何。但是我相信新的贏利模式與‘短缺’有關,如果你擁有‘短缺’的資源,你遲早會琢磨出如何從中贏利,但我現在沒有一個答案。”麥克·謝智肯(Mike Shatzkin)著,練小川譯:《二十年後的大眾出版業(四)》,載《出版參考》2009年第17期,第40頁。那麼,傳統圖書出版業所擁有的短缺資源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高質量的文字服務。廣東圖書出版業擁有一個具有專業素養的編輯群體,這種專業服務在其他行業內部是短缺的。珠三角地區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新媒體等新興產業發展蓬勃。出版業界不妨拓寬思路,對內容進行整體規劃,分別製作,提供給不同的新媒體,實現增值服務;此外,還要善於發現其他新興產業的需求,實現業態間的互惠合作,尋求可增值的、穩定的經濟增長點。

(三)市場細分按需出版

閱讀仍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需求,這是圖書出版業存在的理由。但在消費者主導的時代裏,圖書出版業需要滿足的是不同讀者的需求。這種需求並不是讀者的一般需求,而是享受超便利服務的最高需求。“對於圖書出版商而言,與其有精力去惋惜哀歎越來越多的人不讀書,不如更多地關注愛讀書的讀者。愛書人才是最重要的市場,而他們的需求正在轉變。”於文著:《圖書出版業,終結還是新生?——從美國讀者的網絡討論切入》,載《中國出版》2009年第8期,第16頁。比如,借助數碼音頻和加密技術的發展,有聲讀物下載於近年在美國實現了爆炸式的增長。各種新興技術滿足了人們原有但無法實現的需求。圖書出版業需要關注讀者需求的改變,並積極地迎合這種改變,拓寬市場空間。

圖書消費逐漸進入小眾時代,讀者的消費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在外來人口眾多、社會分工細化的廣東,這種需求的差異更為明顯。現代戰略營銷的核心往往被描述為“細分”、“目標”和“定位”。對廣東圖書出版業來說,每一本書的目標讀者的年齡、性別、收入、職業、教育水平、居住區域、興趣愛好文化乃至閱讀習慣的差異,都應在選題策劃前通過市場調研予以清晰的設定,並全麵考慮讀者對書籍內容、形式的不同需求,切不可脫離實際空想。豆瓣網倡導對圖書“先體驗後消費”,允許用戶對圖書進行自由評論和推薦。其最大的價值就在於為書和讀者提供了一個直接的通道。出版商可以利用類似的資源,盡快地捕捉目標讀者的需求,並獲得讀者的反饋,不斷修正其對於讀者需求的定位。在圖書的銷售環節,也可以先對所有圖書進行細分,並充分利用細分市場的網站,使對圖書的宣傳和銷售更為有效。在供過於求的圖書市場上,隻有精準的市場細分,才能讓圖書脫穎而出,從而促成讀者的消費行為。而穩定的“讀者關係”,是出版社發展的寶貴資源。

此外,個性化需求的滿足、舒適的購書體驗場所及各種增值服務也可以很好地吸引讀者。資本和技術主宰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意的時代已經來臨。廣東圖書出版業應勇於創新,大力倡導創意在產業中的運用,在選題創意、編輯創意、裝幀創意、營銷創意等方麵著力,為消費者打造別具特色的精品圖書,提供耳目一新的消費體驗。

結語

數字環境下的出版市場正經曆一場變革。從生產環節到消費環節,從產業鏈的上遊到下遊,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內容產品的生產渠道不斷增多,因此未來出版業的主流發展方向應是對資源的深度加工、分類細化,以便為讀者提供更便利、更快捷的服務。廣東圖書出版業不僅要立足廣東社會文化的現實,履行文化傳承的使命,也要不斷探索產業優化升級的道路;不僅要做紙質內容的出版者,也要做數字化內容的傳播者,實現與其他行業的互惠共贏,為壯大廣東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