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剪影
用一些細碎的光
灑在你的身上
讓我去閱讀
那一點點裏
耀眼的斑斕
輪椅上的身影
總是難以忘記,那一個瘦削的身影,躺坐在輪椅上,在我的眼前慢慢行遠!
史提芬·威廉·霍金!
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劍橋大學盧卡遜數學講座第十七任教授。
是那個春天,桃紅李白的日子,劍橋的後院,一片繽紛的世界。路邊的李樹,開著碎碎的白花,草坪中站立的桃樹掛滿了紅色的花朵,庭園樹籬下的各色的水仙也競相開放。大學後院,以一派繽紛的美麗,慶賀著一個新春天的回歸,新一輪生命的競長。
我在這樣生意盎然的春色中走向大學後院。同行的是一位朋友,博士生,已在劍橋大學學習了兩年。
在走過了克萊爾橋的那一段路上,我們就這樣遇上了霍金,躺坐在輪椅上的霍金。
其實,初見時我並不知道他就是霍金。盡管霍金巨人一樣的名字我早已熟知,但由於當時的信息渠道很落後,我對霍金所知不多。
我在劍橋的時候,互聯網才剛剛起步,國內還沒有網絡,信息的來源渠道隻是書籍和雜誌,而那時書籍和雜誌也還很少,廣州最大的新華書店隻是一個狹長的鋪麵。
一張輪椅緩緩地行過,輪椅上躺坐著一個瘦瘦的長者。朋友很驚詫地站在一旁,我驚詫於朋友的驚詫,也隨他站在一起,看著那輪椅慢慢行近。
直到輪椅緩緩行過,在我詢問之後,朋友才用特別緩慢的語速對我說:“Stephen William Hawking”。
如雷貫耳的名字,卻沒想到會與這位躺坐在輪椅上的、身體極為瘦削的殘疾人聯係在一起!
是的,霍金,大爆炸理論的提出者,黑洞的發現者,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個殘疾人!
如果不是朋友言之鑿鑿,無論如何我也不會把這樣一個殘疾人,與崇高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聯係起來!
前麵說過,劍橋大學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是有史以來最崇高的教授職務,設立於1664年。牛頓曾經擔任過盧卡遜數學教授,是第二任,第一任是他的導師,三一之子巴羅。霍金是第十七任,由1979年開始,至今已經三十多年。
史提芬·霍金生於1942年1月8日,這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紀念日。霍金十七歲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學,完成學業之後,又到了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此時霍金才二十歲。陽光一樣的坦途展現在這個陽光一樣的男孩麵前。
然而不幸卻悄悄地降臨在他的身上。1963年,二十一歲的霍金被診斷出患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這是一種運動神經元慢性進行性疾病,也稱為“漸凍症”。患上這種病,身體會逐漸僵硬,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醫生預測,按照霍金的發病情況,他活不了三年。
在巨大的災難麵前,霍金選擇了抗爭,他頑強地進行著他的物理學研究。1965年他二十三歲的時候,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並到劍橋大學康韋爾科斯學院任研究員。這一年,他與簡·瓦爾德結婚,第二年,他們的長子羅伯特出生。
“當你麵臨著夭折的可能性時,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這是霍金的名言,也是他身體力行的生命綱領。他利用所有可能的時間和精力,致力於他的宇宙學研究。
霍金的生命力與他的意誌一樣堅強。1969年,他的黑洞理論研究的完成伴隨著愛女露西的出生,但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他不得不依靠輪椅。
在輪椅上的霍金發揮了正常人也無法具有的創造力。在此後的十年裏,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成就,得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巨大榮譽。他的堅強讓他創造著生命的奇跡,1979年,他的次子蒂莫西出生。這一年,他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這一年,他三十七歲,在輪椅上度過了整整十年!
獲得崇高榮譽的霍金並沒有停滯,他依然努力地與生命比賽。撐著越來越僵硬的身體,霍金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物理學難題,1981年,他被冊封為大英帝國高級騎士。
但是,病魔卻是變本加厲地折磨這位偉大的英雄。1985年,他的言語能力完全喪失,無法說話。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頑強的霍金完成了物理史上一個個偉大的研究,解決了與相對論、量子物理、黑洞、宇宙起源等相關的一係列重大科學問題,完成了《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和《果殼中的宇宙》等等這些劃時代的著作,成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活著的愛因斯坦”,並被冊封為大英帝國榮譽爵士。
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想象,霍金身上所迸放的生命毅力!他的大部分成就,都是在他被困錮於輪椅之後完成的。每天,他躺坐在電動輪椅上,用手指操著按鈕,從家裏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四十多年來,他無法抬動過他全身的任何一個肢體,四肢五軀,就隻有三個手指可以稍稍活動。他無法寫字,翻書靠一種專門的機器。多年來,他就隻能靠眼球的轉動來控製計算機語音合成器來發聲了。
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想象,在那個聲音合成器中出來的他那些緩慢簡潔的語句裏,彙集了多少生命的意誌和力量。也正因此,當我們聽到那種緩慢的斷續地從揚聲器裏出來的聲音時,才會感覺到是那樣振聾發聵,讓人肅然起敬!從揚聲器裏慢慢發出的聲音,雖然是完全的機械聲響,但卻讓你無時無刻不感覺到那裏麵充滿著的生命的力量,那樣震撼人心!那聲音讓你對人性的偉大,對生命的意誌和毅力,產生由衷的共鳴和敬仰,讓你想歡呼,讓你想痛哭,讓你想叩拜蒼天。
因為,在那些聲音裏,你永遠不會感覺到生命的缺陷和脆弱,那樣的完美,那樣的靈性,那樣的崇高,那樣的至強至臻!
任何人都可能會麵對死亡,或者會承受不幸,甚至會遭受殘疾。但是,有了史提芬,我們就不會倒下,因為,那是生命的力量,是從最脆弱的軀體中迸發出來的最偉大的力量!
十多年過去了,盡管後來我還在別的地方見過霍金,但是,初見霍金並知道他是個殘疾人的震撼卻深深地紮入了我的大腦。一想到霍金,我的腦海裏就會自然地浮想起那一個輪椅上的身影,緩慢卻堅定地前行,走向遠方。
這個鏡頭,每每讓我激動,讓我振奮,讓我深信生命永遠有著無窮的潛能和創造力,讓我在任何時候,都有著向前的力量和勇氣!
霍金,永遠閃光的生命的力量!開拓自己的天空
順著書寫霍金教授的筆觸,我又想起了另一個人,他的生命毅力與霍金同樣堅強,同樣偉大,同樣讓人對生命的意義和意誌的力量,產生景仰。
尼古拉·桑德森(Nicolas Saunderson),劍橋大學盧卡遜數學講座第四任教授,他在牛頓卸任之後的第九年,登上了這個至高無上的學術位置。
尼古拉·桑德森,1682年誕生在英國約克郡的一個鄉村,他的父親是個稅務員。桑德森一歲的時候,不幸患了天花,導致雙目失明。一個還沒有真正見過這個世界的嬰孩,就這樣永遠地生活在黑暗裏!
由於失明,他的學習就變得特別困難,因為在那個時代,盲文還沒有發明。盲文是19世紀法國人Braille發明的,Braille五歲便雙目失明,他用了整整的一生,與黑暗鬥爭,為盲人的學習和教育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桑德森一歲便雙目失明了,可以想見,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所麵對的是多麼殘酷的現實,麵臨著多麼巨大的困難。他所麵對的困難和殘酷的現實,恐怕沒有任何人可以想象得到,因為他對這個世界幾乎還沒有任何認識。
麵對著殘酷的現實,失明後慢慢長大的桑德森會有什麼樣的心態,是否會在人前人後,發幾聲歎息,慨歎現實之殘酷和生活之無奈,我不知道!他是否會在無人的靜夜裏偷偷灑淚,或者嚎啕痛哭,痛罵蒼天之不仁,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確實知道,麵對殘酷的現實,他開始發憤圖強!因為他明白,他已經別無選擇,他隻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用百倍於他人的付出,去取得他人一分的收獲。
桑德森的父親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他珍愛著失明的兒子,鼓勵他積極麵對生活,激勵他勇敢向前。這位偉大的父親,牽著愛子的手,帶著他進入學習的殿堂。這是一個特別悲涼的學習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