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六年
邑人韓日瓚返鄉遊羅浮,見“葛仙翁丹灶藥爐,狐丘虎穴;文皇帝金書玉簡,荊棘銅駝;衝虛觀一洞道房,十崩九破”,就牽頭發動海內外名人募修羅浮諸名勝。東莞袁崇煥、中山何吾駁、南海陳子壯、博羅張萱及尹守衡、崔奇觀、李孫宸等分別撰寫《募修羅浮諸名勝疏》,鼎力支持重修羅浮諸觀。
明(?)
設道會司於長壽觀。
崇禎末年(公元1643-1694年)
酥醪觀因年久失修而崩塌,“甃石猶有存者,惟觀址則蕩為寒煙矣。”
康熙中(公元1686-1696年)
衝虛觀道士張妙升創建黃龍觀於黃龍祠。
清康熙丁卯(公元1687年)
衝虛觀年久失修,“金闕廖陽殿、蓬萊閣、澄虛閣、遺履軒各門額無一存矣。”博羅知縣陶敬募修衝虛觀。惠州提督許貞、知府呂應奎、參將楊彪發動官紳捐輸襄成。“經始丁卯(公元1687年)冬,落成戊辰(公元1688年)仲夏。”學使吳雲岩補書“稚川丹灶”。
康熙戊辰孟夏(公元1688年)
吳江潘耒等人遊羅浮,見“蓬萊閣、遺履軒皆廢,唯三清殿存”,“黃冠皆散處村落”。
康熙庚午(公元1690年)
名道杜陽棟來羅浮,“居衝虛觀”。
康熙戊寅(公元1698年)
杜陽棟為衝虛觀住持。
康熙庚辰(公元1700年)
廣州大旱,杜陽棟被延請至廣州祈雨,即應驗。杜陽棟被聘為廣州三元宮住持。
康熙乙酉(公元1705年)
惠州大旱,官紳請杜陽棟祈雨即應。惠州官府即聘其為惠州玄妙觀住持。
康熙丙申初(公元1716年)
龍門全真派第十一代傳人曾一貫應州縣官史之請,為廣東大旱開壇求雨,效果顯著。道教司委任其為羅浮五觀總住持,首駐衝虛觀。自此羅浮道教南宗靈寶金丹派為全真龍門派所取代。
康熙乙酉(公元1705年)
曾一山建雲霄閣於紫霞祠,“壓岩成宇,架木為巢,下臨瑤池。”後廢。有巨鍾一口,移置酥醪觀紫霞閣。
康熙辛醜(公元1721年)
惠州知府吳騫編撰《惠陽山水紀勝》。其上冊為《羅浮紀勝》,記羅浮山道觀庵堂十九所。並客觀地指出:舊誌稱 “東坡宿鄧守安館,托人買丹砂與守安煉丹,實未有其事!”
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
曾一貫之徒柯陽桂在浮山蘇羅洞,重修酥醪道院。道士孫天杖改建白鶴觀於衝虛觀西,仍署“雅川東庵”。
雍正五年(公元1707年)
酥醪道院擴建為酥醪觀,成為山中名勝。
乾隆乙醜(公元1745年)
六月二十日酥醪觀住持柯善智“無疾坐化,壽五十三歲”。
乾隆戊子(公元1768年)
衝虛觀住持鄧教煌重修葛洪衣冠冡,立碑為記。
乾隆丙申
宋廣業編成《羅浮山誌會編》二十二卷。對羅浮道觀庵堂記述頗詳。
乾隆辛醜(公元1781年)
廣東運使曾燠遊羅浮,撰《羅浮山葛鮑二君祠碑銘》。銘中寫道:“浮來傅羅,葛來依鮑。賓主之合,天地之巧。”
乾隆年間(?)
明福觀清初漸圯。住持莫明星募款重修,複原名九天觀,沿用至今。
乾隆末(公元1795年)
道士曾複高、胡複安在茶山創建黃仙觀,亦名茶山觀,祀黃野人。吳城同知惲敬為之寫《茶山觀記》。
附注:羅浮山中以野人傳者有三:東晉葛雅川之隸,一也;南漢禎州刺史黃勵,二也;唐處士王體靚,三也。茶山所祀,東晉黃野人也。
嘉慶初(公元1796年)
衝虛觀漸壞,陳圓琯為住持,募款重修。“改中殿為三清(殿);改諸仙祠為呂祖祠。又移葛仙祠於中座,改其右為祖堂。”
嘉慶乙亥(公元1815年)
陽湖惲遊酥醪觀,寫《酥醪觀記》,盛讚道:“浮山之勝,彙於雙髻,符竹,蓬萊三峰;三峰之勝,彙於酥醪觀。”
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
江本源為酥醪觀住持。
嘉慶壬申(公元1812年)
黃龍觀住持蘇空施募款重修黃龍觀。“擴宇拓建,增補殿堂。”當年重修時的“黃龍觀”石刻門額,至今猶存。
道光己醜(公元1829年)
十二歲入道衝虛的李明徹以八十高齡,親自設計在廣東潄珠岡五鳳村建成純陽道觀。兩廣總督阮元為之題額。其所著《寰天圖說》,為廣東第一本天文學專著,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道光辛卯(公元1831年)
衝虛觀住持陳圓琯無疾而化,年七十一。
道光丁亥(公元1827年)
長樂人溫訓遊羅浮,宿衝虛觀,見“白鶴觀荒涼,無可玩者”。
道光丁酉(公元1837年)
博羅知縣熊炳離遊羅浮,為酥醪觀所題門聯石刻,至今猶存。
道光末(公元1850年)
謝永靖(菊齋)為酥醪觀住持。
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
酥醪觀住持陳銘圭募建梅花觀於小石樓,亦名梅花仙院,以為該地是梅花村故址。後才知地誤。
同治乙醜(公元1865年)
謝菊齋病逝。陳銘圭與柯陽桂之徒熊養真共同住持酥醪觀。“重修齋堂、辟佛祖山路,創鄭仙祠於觀中,引山泉曲折數裏,彙亭下為池。”建樹良多。
同治癸酉
沈道文創建朝元院於羅浮朝元洞,三教合一,共祀老子、孔子和釋迦。
同治乙醜前後(公元1864-1866年)
大規模重修衝虛觀,其建築格局,保留至今。
光緒初(公元1875年)
何仙觀建水簾洞內,有小屋數椽,其門聯雲一聲“石臼鳴紅翠,百尺水簾飛白虹。”
光緒戊寅(公元1878年)
酥醪觀住持陳銘珪與熊養真募得白金萬兩,命王至賢等道士負責重修酥醪觀。事經始於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四月,至十一月二十日落成。呂廷為之撰《重修酥醪觀記碑記》。
光緒己卯(公元1879年)
陳銘珪在酥醪寫成《長春道教源流》八卷,搜集全真道教史料頗豐,為後人研究全真道教的必讀之作。
光緒辛巳(公元1881年)
陳銘圭在羅浮酥醪觀編撰《浮山誌》五卷,其中卷一收錄黃培芳之《浮山小誌》和賴洪禧的《浮山新誌》。此誌隻記浮山,不述羅山,是一本風格獨特的羅浮誌書。
光緒中(公元1890-1892年)
擴建黃龍觀。“增拓堂廡,觀故鐃天然風景,泉石為山中佳處,遊人遂集於此。”
光緒癸卯(公元1903年)
陳銘圭之子陳伯陶遷梅花仙院於左麓。
光緒年間
衝虛觀住持溫理文重修衝虛觀。時衝虛一道士病故,開箱查驗遺物,發現有遺款千兩。溫理文遂將此款悉用於維修上。
光緒甲辰(公元1904年)
衝虛觀住持溫理文“端坐無疾微笑而化”。縣城長壽庵被改為博羅初等小學。
民國壬子(公元1912年)
衝虛觀住持餘宗耀、梁信友先後對衝虛觀作了維修。“在觀西擴建數十間磚瓦房以備香客之用。”
民國乙卯(公元1915年)
衝虛觀住持餘子謙築雙燕亭於會仙橋旁,以記鮑靚“履化雙燕會葛洪”之仙事。陳伯陶為之作《雙燕亭記》。
民國辛酉(年1921公元)
陳伯陶在香港九龍以九龍真逸的筆名,寫成《羅浮指南》,原名《羅浮補誌》。對曆代羅浮道觀及名道多有補述。
民國巳已(公元1929年)
廣州黃大仙祠住持梁仁庵攜黃大仙神像及相關法器,到香港創建黃大仙祠。酥醪觀住持張寓泉發動“同人募集巨金,重修殿宇,經始於巳已五月,落成於庚午(公元1930年)五月。”張寓泉親撰《重修酥醪觀碑銘》,文中開篇稱:“覓桃花於洞口,誰人識路?割蓬萊之左股,何日浮來?”頗有文采。此碑刻至今仍鑲於大殿內壁。
民國中(公元1921-1925年)
陳伯陶在香港九龍隱居期間,增補明陳璉《羅浮山誌》十卷為《羅浮誌補》十五卷(又名《增補羅浮山誌》),以償其父陳銘圭欲輯《羅浮山誌》而未了之心願。
民國庚午夏(公元1930年)
東莞何仁山遊茶山,見黃仙觀“歲久將圯,道士黃圓升、圓空募修之,金罄而工未竟”,就與張介如、家菊明、張棣圃等人謀所,以助成之,凡四閱月而工竣。何仁山為之寫《改建茶山黃仙觀,添建右道室碑記》稱:“羅浮二山,浮山為勝;浮山諸山,以茶山勝。”
民國庚午(公元1930年)
秋酥醪觀住持陳永燾道長羽化,道人公推伍永跫、陳圓是道長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