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從海皮望去(2 / 2)

從海皮望去,河南的那頭是古老的琶洲塔。塔的東麵是黃埔古港,塔的西麵是廣交會新館。在琶洲塔下,廣交會接續著當年廣州貿易季那生生不息的曆史源脈。

廣交會創辦於哪一年?1957年。太巧了,1757——1957,正好是乾隆皇帝限定一口通商的200年。

又過了50年,2007年4月15日,第101屆廣交會在廣州開幕。也就是說,每年兩屆的廣交會走過了50個年頭啦。新百屆廣交會的全稱,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多一個“進”字多一重意義,“進口展”在這年的廣交會上第一次試水。今天的廣州外貿商場上,仍然有一條進口出口的蹺蹺板。

從海皮放眼望去,中國宅院的各個大門,東南西北中,在公元1970年代末之後,轟隆隆地紛紛打開,前前後後,陸陸續續。

我挺喜歡那首歌的,《北京歡迎你》,裏頭的詞兒就像左鄰右舍的家常話,“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

一口通商時的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訪華特使馬戛爾尼向中國提出,他希望能作為駐華使節留在北京。就是我們的乾隆皇帝,正顏厲色地告訴英國人,北京不歡迎你!

2007這一年,北京日壇神庫四合院的一間敞亮的辦公室裏,常常閃動著一個49歲的英國女子的身影。她是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分社社長,中文名叫馬珍。

馬珍1979年來中國,80年代初便以英國媒體駐中國首席記者身份開始報道中國,2005年加盟《泰晤士報》。二十幾年來,從北京向英國發回新聞稿件無數。

這個馬珍,英文姓氏是Jane Macartney(簡·馬戛爾尼)。Macartney!不錯,她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訪華特使馬戛爾尼的後人。

常駐北京的馬珍,簡·馬戛爾尼,一定知道當年北京不歡迎馬戛爾尼的故事,也一定聽過現在京城大街小巷唱響的《北京歡迎你》。

在《乾隆及其時代》一書中,清史研究專家戴逸先生談到了乾隆,談到了馬戛爾尼,戴逸先生痛心疾首的斷語猶在我們耳畔:“讓我們翻開18世紀的曆史,我們今天感受得最為深切的曆史失誤就是造成了閉關鎖國形勢的清王朝的對外政策,這一政策使中國與當時日益奔騰前進的世界曆史潮流絕緣隔離,延誤了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

250年過去了,陵穀變遷,蒼黃翻覆!

“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眼下的中國人,唱得那麼熱情,從容,自信。

如今,幾十億的人類就生活在陡然變小了的地球村裏。你在村西口,我在村東頭,你有你家的精彩,我有我家的奇妙,誰也犯不著站在自己的方位上孤芳自賞傲視他人,更別老想著壓人一頭;互相間多串串門兒多說說話兒,才不會生分,更不會傷和氣。我待你寬厚,你對我友善,你揚長避短,我顯瑜抑瑕,地球村的日子才會和和美美紅紅火火。

中國這個宅院,從古而今,開門,關門,關門,開門,故事多得一籮籮。順著這些故事的藤,常常能摸到十三行的瓜。

站在舊日荷蘭館的地方,站在往昔十三行的海皮上,我癡癡地望去,十三行的故事,真的並不遙遠。

注釋

[1]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第3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