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費曼:一個科學頑童的精彩一生(3 / 3)

在學年終了的時候,費曼應邀作了一次演講,這是一次令巴西教育界深受震動的演講。他坦率地告訴巴西人,他看到的令人震驚的事實:那麼多小學生在書店裏購買物理書,那麼多巴西小孩在學物理,比美國小孩更早起步,可是整個巴西卻找不出幾個物理學家——為什麼會這樣?那麼多孩子如此用功,卻都是無用功!

費曼舉起一本公認寫得非常好的大一物理教科書,“在這本書裏,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及實驗結果。隨便把書翻開,指到那一行,我都可以證明書裏包含的不是科學,而隻是生吞活剝的背誦而已。”

費曼隨手翻開一頁,念道:“摩擦發光:當晶體被撞擊時所發出的光……”

他說:“這樣的句子,是否就是科學呢?不!你隻不過是用一些字說出另一些字的意思而已。有沒有看到過任何學生回家試著做個試驗?我想,他沒有辦法做,他根本不知道該怎樣做。”

“但如果你寫:‘當你在黑暗中用鉗子打在一塊糖上,你會看到一絲藍色光。其他晶體也有此效應,沒人知道為什麼。這個物理現象被稱為摩擦發光。’那麼就會有人試著回家自己做,這就是一次與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經驗。”

幾乎所有奔向現代化的後發國家,都曾經或正在麵臨著巴西人的困擾:他們需要科學,他們努力地學習科學,但他們卻不了解:科學不是教義,而是一次次的“與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經驗”。

據說,在費曼教授結束演講之後,巴西教育部長站起來痛心疾首地說:“我早已知道我們的教育體製有病,但直到今天我才發現我們患了癌!”

——那種大家努力考試,然後教下一代繼續努力考試的教育,何時才是盡頭呢?

一個簡單而優雅的實驗

費曼不僅僅是一個大科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總能將深刻的科學思想、對大自然獨特的洞察力與他特有的幽默感完美地結合起來,帶進課堂。他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一次學術會議的間隙,速記員問費曼:“您肯定不是教授吧?”

“為什麼這麼問?”

“您知道,我是個速記員。在這裏,大家說的每句話我都得記下來。但其他人的話,我一句也不懂。可你提問和發言時,我全懂。我想您不可能是位大教授。”

在學生的回憶裏,聽費曼講課有一種“觸電”的經曆。在講台上,他總是處於亢奮狀態,像舞蹈演員一樣走來走去,胳膊和雙手配合著語調畫出複雜而優美的弧線。無疑,對學生而言,聽他的課不僅是一種“智力體操”,還是一種感官享受。加州理工學院將他講課內容編輯整理成《費曼講物理》(有中文譯本)一書,很快成為經典科普著作,至今仍熱銷全世界。

費曼的天才之處在於,他能在別人都不注意的地方,在最普通的自然現象裏,發現出人意料的東西。他說過:“如果一個人學會了解釋簡單的東西,他也就理解了科學本身。”

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費曼作為科學權威加入了羅傑斯委員會,參與調查這起災難性的爆炸事故原因。他與委員會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同,他不是根據提交來的報告和會議信息做判斷,而是直接去到設計、製造、操作航天飛機的技術人員和發射人員那裏了解情況。

於是,戲劇性的一幕在最後的調查會議上出現了:

其他調查人員出示了各種各樣雜亂而繁多的數據資料,顯示失事原因極其複雜。

輪到費曼,他隻告訴會場的負責人:“請給我一杯冰水。”

隻見這位物理學家從左邊口袋裏掏出一把剛從五金店買來的尖嘴鉗,從右邊口袋裏拿出一個航天飛機推進器上使用的橡皮環,然後用尖嘴鉗夾住橡皮環,塞進冰水裏。

5分鍾後,他提出凍硬的橡皮環,鬆開鉗子說:“發射當天的低氣溫使橡皮環失去膨脹性,導致推進器燃料泄漏,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第二天,《華盛頓郵報》這樣報道:“費曼用一個簡單而優雅的實驗,讓所有人明白了失事的原因。”

一個簡單而優雅的實驗,不僅告訴世界這場巨大災難的背後原因,也解釋了一個偉大物理學家誕生的真正秘密。

1988年2月15日,費曼因患癌症辭世,終年69歲。那天,他從昏迷中醒來,嘟囔了一句:“死亡太煩人了,我可不願死兩次。”接著又陷入昏迷,這便是他的臨終遺言。

第二天,他的學生們在加州理工學院10層高的圖書館頂樓掛起一條橫幅,上麵寫著:“我們愛你,迪克。”這位科學奇才如果地下有知,又會露出他那孩子般的頑皮笑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