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少年男女還沒有走進社會這個編織著各種關係的大網時,他們都曾有過自然的心態,仿佛是沒有被汙染過的純淨的夢幻本身。他們的相愛,是他們的幻夢、也是他們自然的心靈的契合。
這種伴隨著夢幻的愛,往往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即便是真實的情感也因美麗得飄浮而變得不真實。
但它卻是永遠可寶貴的。
4
愛情是一種虛無化的力量,它本身就應該是對社會化傾向的淡化。但它既是純粹個人的,又不是純粹個人的。它包孕著轉化,攜帶著自身的獨特性向超出自身的更高東西轉化,
這種轉化是在時空中的縱橫展開,帶著總體化的傾向和極大的不確定性。它本身就是無限的可能,絕沒有任何模式。
5
在以愛為前提的結合中,男人和女人以相愛為生命,但愛並不滿足愛的直接形式,而是要把生命的全部社會內容,都納入愛的直接性中;或者將愛的直接形式鋪陳擴展到生命的全部社會內容上,在其中直觀我的愛本身。
但是,生命的社會形式畢竟已不再是愛情本身,而是愛的犧牲或轉化。如果愛沒有這種悲劇精神而仍然執著於愛的直接現實性,則必然導致愛的悖論:愛不擴展為生命的社會形式是愛的狹隘;愛擴展為生命的社會形式,要麼是愛的犧牲,要麼是愛的消失,仍然是狹隘導致死亡。問題在於這愛不懂得自身的轉化既是自己的犧牲又是自己的實現。
女人的天性使女人很難懂得這一點。
6
一個沒有住宅保證的家庭總會缺少踏實和安全,使人無所依靠地漂浮在時間之流中。所以每一個家庭都需要一定的住宅形式。但隻有用真實的愛支撐起來的家庭才能保證住宅的神聖,使住宅真正成為人的生存的內部空間,從而使人能從紛擾的喧囂中擠出身來以恢複自身,從這裏走向外部空間,走向世界。
7
一個因愛的牽引而走進過更自由的生活空間的人,一旦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回到原來的生活空間,一切意識中的價值標準或許都沒有任何變動,卻有一個感覺會長時間地影響他。那感覺使他原以為過得去的天地,變得晦暗無光,變得狹小,充滿阻塞、碰撞。
8
人世間有多少這樣的家庭,對方不是唯一的,隻是某種外在原因造成的結果。這外在的原因是強製性的,或是政治、宗教、金錢、地位,或是本能的一時衝動,甚或就是一種放棄。
在這種組合中,人們和平共處、互相尊重,共同的生活可能培植出一定的、不同程度的情感,但絕不是愛的情感。人們默認著這種命運,過去不曾、將來也不準備企求更多的東西。
這是家庭和愛情分裂的單一狀態。
9
還有這樣的結合,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相愛,將愛構成生命,構成美、快樂和幸福。這已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但還不夠,情感還要求把這自在自為的世界擴大到所有的社會麵上,在所有的社會麵上都隻看到你和我的影子。於是愛情變成社會化的形態,被家庭規範而成為一種普遍的結合方式,一種擴大了的、穩固的結合方式。
但正是這種擴散性的狀況,打破了核心的自在狀態,使家庭成為愛情自設的陷阱。
10
就曆史而言,愛情比家庭晚出,就像自由比國家晚出一樣。但晚出的更豐富的結果,卻包含著或不如說揭示著更本質的原因——愛情應該是家庭的靈魂。換句話說,家庭應該是愛情的存在形式。可惜,在漫長的曆史中,二者卻很少能達到直接的同一。
11
愛情不是道德,它高出於道德——這正是愛情超越現實的力量。它作為目的,引導人類走向完善。如馬克思所說,男女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中最自然的關係,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是衡量這個社會在多大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天然尺度。
婚姻、家庭卻是道德的,是現存道德的一種規範形式,然而它不是目的,它要求愛情對自身的超越以提高自身。
12
愛情是性愛又不單純是性愛,它是性愛的審美形式,遠比性愛豐富、深刻。因而它不單純是排他性的占有。它孕育著超越它的外在形式(家庭)向自身的回複,向給予人、尊重人、完善人——達到人的盡可能的完整的回複。
13
愛情是以發現人、認識自己為前提的,但若不走向事業,它就不可能真正獲得人的完整。因為事業是人的自由創造的對象化本質得以存在的、超越自身的社會形態。
這是一個不斷的超越過程。隻有在這一過程中,愛和愛的交換,才不至於淪於外在社會關係的廉價交易,才不僅僅是性愛的快樂,而是同生命整體、同自我的實現、同最持久的審美情趣和理想聯係在一起。它因此獲得不衰竭的魅力。
14
愛情不是目的。
人是有心理上的厭倦,心力的疲憊,生理感覺上的遲鈍、麻木的,但並不是隻有使它成為藝術作品它才能作為瞬間凝聚成永恒的一點。舍棄愛的目的性,而隻求愛自身,這愛便是一個中介過程,一種持久的想象力方式。
它使精神、肉體在混沌感覺中全麵吻合的瞬息成為當下、常駐。它使自己成為日常生活的平凡的美。
15
許多藝術家把愛情高揚為目的,不過是使愛情成為藝術的心造的幻影。
16
愛情的悲劇性的形而上學的本質,在於男人和女人具有本體上的差異,卻又必須在向對方的轉化中才能實現自身,在於兩種完全不同的時空感覺要在重疊的生命時間中去創造同一個生存空間。
17
一個男人和女人的遭遇、理解、默契,或許就是生命奧秘的無解之解。
這遭遇、理解、默契,不僅能承擔起任何外在的困難和風險,而且能承擔起曆史、承擔起社會。
18
人生總有退路,即冷漠。
如羅洛·梅所說,冷漠是愛與意誌的退縮。
其實關鍵在於是意誌的退縮。
想起一句遙遠的話:人的意誌是在最容易被擊潰的時候檢驗出來的。那是青年時代當和諧的外部環境第一次變成急風暴雨的襲擊時心頭湧出的歌聲。那時不頂住就會被擊倒。
但意誌更重要的是進取性的而不是保護性的。意誌即走向他人和世界的力量。它意味著用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擴大自己的空間和視野,意味著在悄無聲息的孤獨中仍然給他人光和溫暖。
愛是不熄滅的渴望。
僅有愛沒有意誌,愛便失去力量;但沒有愛,意誌就隻是徒然的堅硬。
19
天堂和地獄都藏在我心中。
煉獄即是延伸著愛和溫暖的渴望。我的人生之途即煉獄之途。在時間中沉浮的生命
1
有時候,我像一個已被死亡的黑影所覆蓋的老人,生命的全部奉獻都是回憶;有時候,我又像一個剛剛步入人生的少女,對於生命的每一點可能都充滿向往。
我徘徊於二者之間。
2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心,一陣陣發慌,仿佛被什麼揪著。
隻有我自己近乎恐懼地直麵著我內心的緊張。
生命在這緊張中飛速地逝去。
在這緊張中,整個感覺是分裂的,生命被生硬地劃成了兩塊:一塊充滿了生之緊迫感,一塊是沾滿世俗汙穢的隨意堆砌。
3
這個可見的世界,已整個地為人的目光所覆蓋。每天早晨起來,在這裏或在那裏,睜開眼睛,我的目光就自然地投向了世界,盡管這個世界到處交織著人的目光,但我的目光畢竟是我的。
但總有一天,我的目光將隨著我的肉體一起消失。而且我越是平凡,我的生活角落越是狹小,我的視野範圍越是有限,我的目光和這目光所愛撫過的一切,就越是不再為人所知。
4
當一個人給自己找到了一條生命的界限,並由此立下一個實在的、可計數的時間坐標時,這坐標上的每一天,便都在籌劃中。換一個角度說,時間的緊迫感,從此就會像達摩克利斯劍一樣高懸在這個人的頭頂,逼著它用那條生命的界限為限度,丈量自己的每一個腳步。
5
從生命的哪一個時刻起,生老病死成為一個實在的東西,仿佛你一伸手就能觸摸到它?
然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可追尋、添加,人唯一可做的,就是質樸地麵對這一事實。
6
死亡是人類宣泄、解脫生之所累的永恒形式。這是人生的深層心理背景,無論人是否意識到,實際是否認不掉的。因為它幾乎是人種的自然屬性,但又不是非人的自然。人的自然即是社會,所以人種的生與死這一自然屬性,也必然帶有根本的社會性質。
7
人是自然中唯一能意識到自己在走向死亡的生物。死亡的現象使人生充滿了緊迫感。同時,死亡還產生了不朽的意識。肉體是不可能不朽的,那麼唯一能不朽的就是精神——這是人類文化的本體論證明。
8
人類存活下來,沒有像恐龍那樣滅絕。這看來是生命閃過刃口了。
但存活下來是什麼意思?不是每天都有人死去使人類忘不了人類的末日嗎?誰能保證人類活的時間比恐龍更長?誰能許諾人類不會滅絕、太陽明天照樣升起?人類終究逃不脫末日的審判,誰又敢說生命閃過刃口了……
無數的問題驚醒著人類的記憶。生命縱然美好,但生命的醜惡、腐敗幾乎觸目皆是。或許,生命是無所謂美醜的,隻是人們為了各自的目的而賦予它這樣或那樣的色彩和意義罷了。這種賦予意義的生活是生命的生活,但這種賦予的意義,卻並不就是生命本身,正如衣服不是肉體一樣。
人類曾是怎樣地陶醉於它的“進步”,愈來愈把某種意義固置下來。或許這“意義”能夠造成進取鋒利的刀刃。惟其如此,這鋒利的刀刃也就“固置”為現實的生命,生命直接變成有用性,變成一把刀的鋒刃了。因為它就是這個東西,所以它不能不是這個東西,它因而是不能“越過”的。可是生命並不就是刀的鋒刃,誰能說服它?誰能拯救它?
9
難道是為了拯救自己,生命才要用死作為自己的根,即用死來維持生命的沿革?佛中的“涅槃”合死生於一,那真諦恐怕就在這裏吧——為了不讓生命把自己變成刀刃,變成一個東西,一個“是什麼”的什麼東西。
10
人是多麼容易遺忘,在人的世界中,最自然的,原本應該是人自己。
人創造一切,用技術提供的物質實體改變自然,卻永遠無法甩掉自己作為自然之子的原始之根。人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原始的需要,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原始的情緒。無論文明的果實怎樣層層地蓋起最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製作出最時髦的現代服裝,都掩蓋不了、也代替不了生命自身的活力和光彩。
11
邊緣狀態,即頂點、沒落、死寂、掙紮、斷裂。
人一生中總會有麵臨邊緣狀態的時候,問題在於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它。當你背對它時,它不過是終將被時間磨平的苦難;當你麵對它時,它是新的空間的驟然出觀,那裏有常態生活掩蓋著的人生的新的可能性。欠缺是人的生存方式
1
世界上有許多人是在常態的、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活著的。
這是一種沉淪。
純粹的、沒有任何期待和冒險的沉淪本身就是活著的死亡。而連在回憶和想象中都失去自由的沉淪,就更是一種活著的死亡了。
但人生總有邊緣狀態,但人總可能在麵臨人生的邊緣狀態時,在生活的空間中去扭轉一個方向,即使達不到在的冒險,也可能在一次具體的冒險行動中去尋找人生的新的跨度。
2
一次性的生命。
一次性的稍縱即逝的感受。
正因為是這樣,才不應該陷入不能自拔的後悔中。
3
人的過失,有些是可以彌補的,有些是無法彌補的,因而留下永生的遺憾。它可能是消極的,但也可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因為正是這種永生的遺憾生長出無限的珍惜,使人懂得,失去的,正是我希求獲得的;特別是懂得尊重人的完整和情感的一次性。
“有些罪過,隻能補贖。”
4
沒有純粹的日子,也沒有純粹的快樂。這原本是生活的真實,沒有任何例外。活著,就得承認這真實。否則,生命為什麼需要穿透力呢?
5
有一種企求極高的心,它要求完整,要求純潔,要求豐富,乃至要求到這樣的程度,即破壞。因為事實上,這種幾乎絕對的要求是不可能實現的。或許它作為高懸的目的對人生有無限希望的意義。理想在大氣層外,而肉體的現實卻在塵埃中。甚至肉體還有它的要求和欲望,這就免不了會和理想脫節、摩擦。
6
一個人對完整和單純的酷愛,可以作為真實的生活和不真實的生活的注解。
不真實的生活是自我中心主義,它要求不朽,要求盡善盡美,它必然產生兩個後果:放縱和放棄。
真實的生活是在執著於內心的純潔和完整的同時,真實地承認生活是有缺欠的、人生是有缺欠的。
7
人要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他才能決心生活在現在,而不逃向無限的、浪漫主義的未來。
這也是存在與時間的關係。
隻有立足於現在,才能承接過去、開啟未來。
8
人總是要死的,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死亡意識。它使人生充滿著緊迫感,這種緊迫感是趨向未來的;它同時又使人生充滿了遺憾,這種與生俱來的遺憾卻是麵向過去的。
於是人生總在過去與未來的絞索中,隻有斷裂的瞬間使生命獲得自身的實在。
9
承認人生的不完滿,並在這注定的不完滿中執著於苦惱的追求,是人在自我否定中突破自身、升華自己人格的美好境界。它沾著泥土,拖著血汙。
這泥土和血汙,使得人生的反思不是怡然自足的超脫,不是理性的矯飾,而是活生生的、可以觸摸的人的情緒和感覺的自然表現。
人的生命力,就是這樣在承受平凡的無望中,顯示出自身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