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升騰與墜落(2 / 3)

10

多少世紀了,將女人看做愛和美的化身是對女人的最大的尊重。這幾乎是文明炫耀著的果實。

是有一類藝術家,如高更,他們可以撇開愛的中介,把性欲和美感截然分開,直接觸摸美,實現性本能向美的升華,他們不需要設置一個愛的對象,更不會把她作為審美對象來觀照,他們的審美對象是他們自己天才創造的。

也還是有不同於高更的另一類藝術家,如歌德,非有愛的對象不能萌發創造的衝動,善於把愛的對象和自己內心對美的追求混為一體,使性本能直接訴諸愛的形式,使自身和對象同時升華為美,愛這個中間環節似乎成了目的本身,愛就是美。

問題在於,如果說前一類藝術家往往沉溺於原始性的衝動的話,那麼後一類藝術家則容易醉心於文化的熏陶,在浪漫主義的升華中落入理性的矯飾。在前者,女人是純粹的性的對象;在後者,女人不過是一個追求美的抽象手段。

因而無論在前者還是在後者那裏,也都是沒有女人的地位的。

11

女人一旦愛上,她的女人的自然氣質——情緒、靈性,就使她整個地沉入了獨特的生命感覺,將生命藝術化,構成生活本身,因為愛原本就是生活的藝術。

她是自在的。在這種自在中,她被動地、內聚地固守著自己的個別性,固守著自己愛的直接形式上的純潔、完整。

男人並不專注於愛的直接現實性,他的主動的外展的天性那樣自然地向整個世界滲透。即使是像高更那樣的藝術家,他追求藝術,這藝術無論其本身是如何地特殊,如何地在對“原始性”的追求中無意識地表現著男人和女人的原始未分的混沌,卻被賦予一種使命而成為普遍性的。藝術變成事業,變成生命鋪陳擴展開去的社會內容,而與愛對立。

12

男人原本是一種力,追求確定,“給不確定者以確定”;追求創造的結果,在結果上印證自己的力量。男人是不能沒有事業的,事業當作哲學範疇來看,就是展示的結果。因而事業天然地帶著男性的氣質,帶著男人向外拓展的時空感覺。

女人天然地具有藝術氣質,從事事業是一種文明現象。

因而沒有結果的展示,是女性的狹隘,局限這種展示又必然帶著男性的矯飾。在這裏肯定向事業的轉化,並不是把事業當作目的來追求,而是對創造本身的追求。如果把結果當作目的來追求,局限在有限的結果上,則會失去創造,失去運動,失去生殖力。

13

女人的天然氣質是詩化的。她對世界的靈性的、情緒的把握隱含著一種拒斥,同時又滲透著一種理解。她本然地要在男人建立的巨大世界麵前顯示出它的虛無並重返大地。因而那在世界的硬結中理解著、化有於無的女人,才真正是回複到了女人的自然性。

14

產生出來是為了消逝,消逝即女性力量的表現、生殖本身的表現。

這生殖是再生殖,即不終止於結果而回複到生殖即創造本身。如同生產的結果不是目的,隻有著眼於再生產,才會突出生產本身。這是一個無窮的過程。

在這過程中,才有男女結合的形式。

15

有這樣的現象:男人經過不間斷的努力在前人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女人卻能一蹴而就地同男人站在同一高度上。

男人的努力是一個包容女人的總體的人的追求,女人隻要突出女人的自然氣質——情緒、靈性,就能直覺地把握到這追求。

因而男人如果是一種連續性的話,女人則是一種間斷性;恰好是間斷性不僅補充著、充實著連續性,而且以直接性的鮮明揭示出連續性所包容的豐富。

沒有女人的男人很可能會消失在連續的光中。

16

男人是思的間接性,他構造一個世界,在反思這世界中把握自己。但這反思卻往往落入理性的矯飾。

女人是思的直接性,她的單純的生命力在世界文明硬結的外殼下窒息和萎縮,失去思的本真。

隻有男人和女人的結合,思本身才能有生氣和縱深的涵量,才能形成運動。

17

在中國,男人和女人是隔絕著的兩個世界。

不乏親近,卻難以進入。

他們之間存在的,隻是關係;確定的、不可動搖的關係。這關係使他們構成鴻溝的兩側,不可離異,也不可逾越,仿佛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擔這不可離異也不可逾越的關係。

這是中國千古流傳的“銀河”的真實涵義。

18

女人,內聚、展現。

男人,外放、沉著。

容量,堅韌的生命力。

容量和轉移,特別是把一樣東西深深地珍藏起來向不同質的事業或別的什麼轉移,成為一種堅韌而持久的生命力。

這兩樣東西是相比較而存在的。

19

男人的惡劣許多是女人的無知、軟弱、天真、多情所造成的。女人的品格提高了,男人才可以從事實上得到限製和淨化。

但女人的天性中又有對男人的依賴。

這就是一個人類學意義上的二律背反。

20

那一年在京,一位朋友送我。

在火車站昏黃的燈光下,他站在我的麵前,切近而遙遠。他不是逼視著我的想象,我們之間隔著漫長的時空。隻是在那一個刹那,在一刹那凝固了的氛圍中,當沉淪的現實退隱而去時,他才像一個飄然而至的想象喚起了我的一個遙遠而切近的記憶:男人的柔和如此奇特地透露著生命的力度……被死亡所洞明的性愛

1

人的生成的曆史中總有那樣一個時刻,“我”和“你”一起從混沌中浮現出來。更具體地說,在神話的籠罩下,不意識的個體存在在哪一個瞬間從無選擇中產生了朦朧的選擇,從此有了吻合的感覺。吻合造成對抗和衝突,造成麵對麵的拒斥和吸引,造成在對象的結合中我和你——女人和男人的意識。

這是愛的萌生,理解的萌生,是分離的個體的整體性趨向。它一開始就包含了未來展開的豐富性。

2

是愛的萌生從原始人的群交、血親、氏族、具體表象這種混沌不分的關係中抽繹、引申出人的關係。一位在愛的期待中死去的朋友將此稱為“汙泥生殖”。

其實即使在最文明的社會裏,或許應該說正是在最文明的社會裏,用愛和理解從層層包裹的文明矯飾中回複、昭示出人的關係,同樣是一種汙泥生殖。汙泥生殖因而用一種轉換了的形態呼喚著原始的單純,成為一個活的隱喻。

3

人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尋求著人的完整,尋求著人與人的理解。生命從第一天開始就是超出生命的生命整體。而性欲,不僅是指性快感,指本來意義上的生殖和種的繁衍,它還蘊含著人的生存的最原始、最深層的欲望——一種形而上的欲望,它應該是以對生命整體的追逐作為自己的原動力和永恒的目的的。

4

生活中有這樣的一刹那,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偶然相遇,因對方引起恐懼、緊張,然而它牽動的複雜心理往往掩蓋在各種外在原因之下,甚至這種恐懼、緊張本身就轉移成了其他的情緒,於是它往往隨著這一刹那的過去而過去了,連痕跡都不會留下。

正是這一刹那,可能整個地改變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命運。

5

一個男人觸動一個女人、並使其恐懼和緊張的,往往是一種氣質、一種沉著的力。它包含著性又不隻是性,仿佛汽成為水滴凝結在一點上,帶著很多的東西——不僅帶著經曆、身世,而且帶著當下感覺的全部豐富性。

6

有時候促成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結合的,是一種難以解釋的神秘的力量。除了服飾、相貌、金錢、地位這所有外在的、顯然可置換的條件可以忽略之外,甚至思想、意誌、能力和心智、情感、理解這所有內在的素質也都退隱到背景上,什麼理由都成為多餘。它就是一個人同另一個人在現在、此時、當下的直觀的默契,這就是命運,是冥冥中操縱著我們的力量。

7

在愛的尋求中,人是怎樣地在靈魂中經曆生死的冒險。一個拒絕就會導致一輩子的怨恨和自卑。而一旦得到,一種無限的可能性便獲得了許諾和默契。這才是愛,它因獲得無限的可能性而達到並超出自身。

這是這樣一種結合,原始的本能滲透著文化氣質——文化不是遠離原始性的單純的社會化,而是一種轉化著的現時曆史的生命時間。

於是愛攜帶著審美化了的生命本能,成為兩個生命時間的重疊和複合。

8

男人說:你是我精神的載體,精神可以自由地出入、融合,或抽身而去。

於是女人無言地迎上,連同精神一起升騰。

9

對於生命個體來說,生殖是尋求外在的支撐以得到完整,而性愛本身就是自足的。

因為性愛使得愛的對方成為從自身生命中生長出的另一半。

10

有人說,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若沒有性關係實際上就沒有什麼關係。

但我也可以說,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若隻有性關係,實際上也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我們不能說一個雄性動物和一個雌性動物有什麼關係,關係總是屬人的。

11

強調生殖,即強調憑借生殖、性的神秘而延續的總體生命。這總體的生命即類。

性愛從生殖中獨立出來,不僅意味著在外在的綿延中充實了、豐富了內在的逗留,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人類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個體的生命上。

12

在這個世界上,一些人從來沒有真實地愛過,因而也幾乎沒有真實地體驗過生命。屬於他們的生活,或者確切地說,他們隨波逐流的生活,是在整個物質文明上建立起來的理智、平靜、合乎道德、充滿秩序的正常生活。這種生活的表麵具有純精神的特征,以致使人失去活力,也包括失去性欲,失去生命的衝動形式。

而另一些人,隻是在赤裸裸的性對象身上,保留著殘缺的對生命衝動的感受和記憶。

純粹的、赤裸裸的性——是死。

沒有它而純粹的精神——也是死。

這就是人類為什麼需要愛。

13

對於人類,尤其是對於個體生命來說,純粹的、赤裸裸的性和沒有它而純粹的精神這兩種極而言之的情況,都是死的跡象。要不死,隻有愛。既保留性,而又去掉性的直接性——或者把性提高到精神,或者讓精神攜帶著生命整體的原始衝動和創造的激情。

14

性,一頭與死相關聯,一頭與愛相關聯。

性因而成為愛與死的界麵。

純粹的性,是性的麻痹,是無感受狀態,因而是一種生命的死亡。

注入了愛的性才能真正成為生殖的力量。

在這裏,愛與死的界麵即性不止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也不止是一個心理時間的概念。它將紛呈的雜多帶入時間,成為一種共時的生命現象。

15

現代人的“性無能”其標誌是必須在想象中刺激性欲才能在實際的性生活裏找到人的高峰體驗。造成性麻痹情況的原因是多種的。

性泛濫是不用說了。

至少還有家庭的原因。如果家庭以生殖為目的,即將性欲規定在生殖的目的上,它同時也就是使性欲與性愛相分離。即使假設現代家庭能以愛情作為結合的原初紐帶,但一經組成家庭,性欲—性愛就往往與生殖結合起來而失去性的自在體驗。動物是結合的,但它沒有性的自我意識即沒有把自己的性感受作為對象在想象中純化而加強它的感受力。

16

生殖本身就是性的轉移。它同時作為性的結果而壓抑性意識,因為緊接著而來的是一係列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責任。一方麵要承認這種轉移是社會文明所必須的;同樣道理,也必須承認對性的自身壓抑也是必須的。

但性是人的自在方式,人要求在純粹的性生活中獲得自身的最大快樂和滿足,這是人的自身潛能的自我開發和自我確認,因而也是人的最大的自我享受即性的藝術化。它是人的無目的的生殖力本身——這個生殖力並非指特定的生育活動,而是指一般的創造力。在不是在者,也就是說,性這個在不能淹沒在它的任何一個在者之下。不管這個在者是物質的,如科學、技術的物質世界,還是肉體的,如子女係列。

唯有藝術最接近性本身。這藝術指藝術的形式化,而絕非指它的非藝術的內容。

17

愛情即是人的屬人的性欲方式。

同時它又可能是性無能的標誌。因為人需要在性愛的想象強度上維持性快樂,需要在愛情的精神高度上保持持久的性力,這種轉化既是性的強化,又是對性欲本身的一種麻痹。

18

性愛其實就是還原到自然,它因而是“人”的死去。

這是一種在瞬間達到的還原。它的短暫如同用一口氣去劃破平靜的水麵。在那一刻,文明的矯飾一點點死去,觀念一點點死去,除了道德、理性的正常觀念,還包括病態、變態即所謂性解放等人為的觀念。這個死直接包孕著生的可能性,就像自然包孕著人的誕生的可能性一樣。

它由此成為打破不死不活的狀況的契機。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抓住這個契機,都能還原到自然從而在真實的愛中獲得新生。

19

性愛,是呼喚著情感卻永遠不會囿於情感的確定性的原始衝動。它帶著它的根,才成為人的縱橫深闊的聯係中的一個界麵。愛原本是平凡的夢想

1

愛和美不是對象的存在,而是本體的存在。當它作為對象的存在時,它不能不帶上浪漫的色彩,成為浪漫主義的高揚。而作為本體的存在,它是生命結合的產物,是包孕著的追求本身,是在散漫、流失的現實中內聚著、固守著的平凡的夢想。

人不能把一切都支付出去一點兒也不留給自己。

這平凡的夢想是屬於自己的。

2

一個不能在生和死的交織中體驗愛的期待的人,是處於蒙蔽的價值意義中不敢直麵人的存在的真實深淵的人,是不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正如一個時代,如果缺少對痛苦、死亡和愛的本質的揭示,則是一個貧乏的時代一樣(海德格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