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辭天官遨遊塵世 成偉業永垂英名(3 / 3)

鍾馗一聽,想也不想,一拱手:“王爺請諒,此事在下恕難從命!”

“大帥一口回絕,可是有什麼難處?”閻王怔了一怔。

“非也,隻因做這事不合情理。”鍾馗語氣堅定而低沉。

“何以見得?孤王維護佛法,乃是職責所在。”

“對王爺而言,是如此;但就整個三界而言,可不能這樣說。試想天人地三界,各有君王主宰,各循軌跡而行。陰陽相反相成,五行相生相克。生化往複,如環不絕,無始無終,是為永恒,此皆自然之道也。陽間不管陰間事,陰間也不管陽間事,才可秩序井然,三界不亂,在下若代表陰間去幹涉陽間天子的事,實在有悖常理,那豈止是越俎代庖,簡直是攪擾三界,致令天怨人怒。此其一。

“其二,陽間儒、釋、道三教,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教成了國教,這個不說,而釋、道兩家,在陽間常是此消彼長,彼長此消,基本上視天子的喜好而定。王爺,這個我們實在是管不勝管,也是管不了的呢!”

“願聞其詳。”閻王盡管心中不高興,但他不得不承認鍾馗說得有理。

“佛教在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年進入中土,七十五年後,即漢順帝劉保漢安元年,張道陵創道教。”鍾馗頓了頓,心想自己應該講清楚,免得惹這閻王煩躁,也免得他以後再找自己的麻煩,“在下就從兩教在陽世立定腳根以後說起吧。

“漢桓帝劉誌延熹五年,崇道,祠黃老於濯龍宮。

“前秦建元十一年,禁道,苻堅禁老、莊、圖讖之學。

“晉孝武帝太元六年,崇佛法。

“宋武帝永初二年,武帝廢諸淫祠。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崇道,道教大盛。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崇道,武帝親到道壇受符錄。

“北魏獻文帝天安二年,崇佛,用黃金六百斤,銅十萬斤鑄大佛像。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禁道,禁圖讖及巫覡。

“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崇佛,胡太後造永寧寺,寺內立一尊丈八金像。

“梁武帝天監十六年,禁道,梁武帝廢除國內道觀。

“梁武帝普通八年、大通三年,崇佛,梁武帝兩次自己到佛寺同泰寺舍身,結果群臣以一億萬錢為他贖身。兩年後,梁武帝兩次親到同泰寺講經,時北魏有僧尼二百萬、寺院有三萬所。佛教極盛。

“梁武帝中大同二年,崇佛,武帝到同泰寺舍身達三十七天。

“梁元帝承聖三年,元帝崇道,尤好《老子》。

“陳武帝永定二年,崇佛,陳武帝親到大莊嚴寺舍身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禁佛、道,毀經、像,命沙門、道士還俗。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即北周靜帝大象元年,兩教皆崇,周恢複佛像和天尊像。

“隋文帝開皇元年,隋朝建立,聽任百姓出家,營造經像。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詔有毀佛與天尊等神像者,以不道論處。

“到本朝。武德八年,崇道,定三教次序,先老,次孔,末釋。

“貞觀十一年,崇道,太宗奉老子為皇祖。

“高宗乾封元年,崇道,封禪泰山,祀孔子,謁老君廟。

“武則天天授二年,崇佛,升佛教於道教之上。

“玄宗開元二年,禁佛,沙汰僧尼,禁鑄佛寫經。

“德宗貞元六年,崇佛,迎岐山無憂王寺“佛指骨”進宮。

“憲宗元和十四年,崇佛,迎鳳翔法門寺塔“佛指骨”到京師。

“又過二十六年,到今年,武宗禁佛。”鍾馗說到這裏,向閻王拱拱手,“王爺,請你看看這七百年來,佛、道兩門都曾風光,都曾倒黴,風光時徒眾過百萬,寺廟數萬間,連天子都跪倒叩頭;倒黴時又可致一塌糊塗,徒眾還俗,寺觀毀棄。王爺,請想想,若道教一倒黴,太上老君就遣神下凡搗亂;佛教一不風光,王爺就遣鬼去作祟人間,就要在下去警告天子,這三界還如何運作?搞陰陽顛倒,五行倒行,玉皇大帝也不高興吧。”

鍾馗這番話講得頭頭是道,可謂有理有據,又軟中帶硬,閻王也不得不點頭稱是。據說以後陽間再禁佛,閻王也沒再找鍾馗。

當然,後來有關鍾馗的故事,影響最大而又最為文人騷客引為談資的是說他曾幫過唐明皇李隆基捉拿小鬼。

李隆基便是唐玄宗,也就是後來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為他寫了著名長詩《長恨歌》的那個風流皇帝。關於鍾馗的這個傳說,大致是這樣的:

唐開元年間,唐明皇從驪山校場回來,忽然患了惡性瘧疾,巫醫用盡法寶,月餘仍不見好轉。一天晚上,明皇夢見一隻小鬼,穿紅衣,一腳著鞋,一腳赤足,腰間掛一靴,正在偷明皇的玉笛與楊貴妃的紫香囊。明皇大怒,卻又無可奈何。這時出現了一個頭戴破帽,身穿藍袍,腰束角帶的大鬼,一把捉住小鬼,掐去其雙目,然後吃掉。玄宗問他是誰,他說自己是鍾馗。

玄宗一覺醒來,病就好了,便召大畫家吳道子畫鍾馗像,畫出來竟與夢中所見一樣,不覺既驚又喜,賞了吳道子百金,並禦筆批道:“靈祗應夢,厥疾全療。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靜妖氛。乃告天下,悉令知委。”這禦旨一下,鍾馗便天下聞名了。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鍾馗的《斬鬼錄》,因為那時鍾馗已沒再著書了,原來的《斬鬼錄》已交給了閻王。這個故事見於《曆代神仙通鑒》、《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的《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高承的《事物紀原》等不同的人間古籍,內裏的記載大同小異。

從時間上來說,這事是可能發生的。鍾馗在武則天神功元年回到凡間,十六年後,便是唐玄宗的開元元年,鍾馗當時有點衣冠不整,並順道去大內走走,不是沒有可能的事。

原來是民間自發貼鍾馗畫像,到開元年後,就發展為每逢歲暮,朝廷例賜鍾馗像給臣下。在《全唐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開元年間張說、孫逖的《謝賜鍾馗畫表》、中唐時劉禹錫的《代杜相公謝賜鍾馗曆日表》、《代李中丞謝賜鍾馗曆日表》諸文。這是史載的明證。由於皇室的提倡,從此後,老百姓貼鍾馗像以驅邪就成了全國性的風俗留傳下來。

不過,鍾馗的不朽並非在於皇室對他的承認,而在於老百姓心中對這個斬鬼英雄的尊崇。曆代皇廷表彰過的人、神、鬼多矣,而又有多少個能像鍾馗那樣家喻戶曉,在民俗文化中英名永垂,曆二千年而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