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幾百年後鍾馗漸被人稱為“驅魔大神”、“捉鬼大神”、“打鬼門神”等等,但他的“鬼模樣”終是沒有改過。在後人直到今天談論神的書籍中,大多找不到鍾馗,而在談論鬼的書中,則必定有他。
民俗傳說賦予鍾馗醜惡的外表,同時又讓他成為公正、道義、高尚、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等各種美德的化身,成為驅鬼辟邪的象征,而且還讓他去吃自己的同類,這實在是耐人尋味。
鬼是什麼?許慎《說文解字》釋“鬼”字:“人所歸為鬼,從人,像鬼頭,陰氣賊害,從厶。”《小戴禮法?祭法》說:“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即黃帝、堯、舜、禹、湯)之所不變也。”這說明,鬼是人死後靈魂不滅的表現形態。
然而,鍾馗斬鬼、捉鬼、食鬼中的“鬼”,主要的不是指這種表現形態——某個具體的鬼魂;而是成了某種象征作祟人間,危害他人的邪惡、狠毒、奸詐、災禍等等。否則,這個民間傳說就缺乏生命力了。
鍾馗斬除作祟陽間的所謂“惡鬼”,既包括危害世人的鬼魂(如某大屋某地方鬧鬼)、傷人於無形的蠱鬼(如某種害人的邪術)、造成時疾的瘟疫(如“惡五月”病多發,盛行掛鍾馗像,欲借其神威以鎮惡厲、除邪魅)、各種會引發自然災害的邪祟(如會引起旱情的所謂“旱魃”)等等,也包括生活在陽間的惡人,如各種黑心鬼、陰毒鬼、奸詐鬼、害人精、淫鬼、賭鬼之類。在“鍾馗斬鬼”中,這個“鬼”的概念是混合陰陽兩界的。
人分好壞,鬼分善惡。以好壞善惡來區分人與鬼,既在方寸之間,更在行為舉止。這裏並沒有一條截然分開的界線。鍾馗能夠永遠在陽間斬鬼,便是基於古人對人鬼之間的這種認識。試看曆代有關鍾馗的文學藝術作品,無不是借助上下兩界,曲盡世態人情。表麵上寫的是從陰間出來的鍾馗,實際上針對的是陽間的人世。“鬼”在這裏被人化,各種鬼魅伎倆的主要活動空間是在塵世而不是在地府,因而對鍾馗來說,斬惡人似乎比斬惡鬼更為重要。他要保護的是塵世的人,這是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他的意義所在。
除去鬼怪,自然有福。很多鍾馗圖像畫有蝙蝠,取其“福”音,曲折地表達了民眾的這種心願,這正如過去有幅對聯所寫的:“鍾馗天神手握劍,看家護院福後代。”連後代都會受其福蔭。
鍾馗成了驅邪的象征,內蘊無窮的威力,這點連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都相信,他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特別提到,服鍾馗畫像焚化成的灰,可治瘧疾和難產。這在今天看來固然可笑,但從中可以看到鍾馗形象在中國風俗史上所具有的深遠影響。
鍾馗看來是不朽的。有關他的傳說流傳了千多年,地域廣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明代有《唐鍾馗全傳》,清代有《鍾馗斬鬼傳》、《唐鍾馗平鬼傳》,此外還有《慶豐年五鬼鬧鍾馗》等雜劇。總之是畫家為他畫像,文學家為他寫小說,戲劇家把他搬上舞台,到今天,電影藝術家還讓他在銀幕上複活。如此風光榮耀,其他門神簡直難望其項背。
鍾馗為什麼能如此曆久不衰?就隻因陽間有鬼或是陰間的鬼跑到陽間作祟,或是生活在陽間的鬼作惡,老百姓自己治不了他們,就把希望寄托在一個能夠主持正義公道的,威武足以嚇鬼的大鬼身上。就像很多人希望有個包青天一樣。同時,另一些人則在利用這個鬼中豪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便是世間通行的“為了打鬼借助鍾馗”。不管是依靠他,祈求他還是利用他,隻要有“鬼”,便需要有個鍾馗去斬,而世間清平,絕對無鬼的日子,卻無限遙遠。
鍾馗的不朽在人間。
馮沛祖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