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了的鍾馗(代序)
鍾馗斬鬼,這個民間傳說在過去可謂家喻戶曉,無論是達官貴人,豪紳文士,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不少人家映壁牆的神龕裏或客房屋都供奉鍾馗。民俗信仰認為,張貼鍾馗畫像,可以驅鬼辟邪,消災鎮宅,卻病延年。
那末,鍾馗是個什麼人物?是鬼怪,還是神靈?是確有其人,還僅是民間的傳說、文學家的杜撰?
從古至今,不少騷人墨客考證過鍾馗的來曆,主要有如下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鍾馗源於“終葵”,這兩個字的反切是“椎”的讀音,古人把“椎”稱為“終葵”。“椎”便是棒槌,古人揮舞它來驅疫逐鬼的。據說在舉行驅鬼儀式時,往往高舉終葵,以示威武。“椎以擊邪,故借其意以為圖像。”(《通俗編》)又或說“圭為終葵”,大圭(玉器名)的頭部像椎,所謂“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後來畫成據說是能吃鬼的神像(《周禮?考工記》)。依照這種說法,用“鍾馗”來驅邪這一民間習俗,至今已超過二千年。
一說鍾馗是終南山的讀書人,又或說他武藝超群。至於他是唐太宗時的狀元,還是唐玄宗時的秀才,抑或唐德宗時的進士;是個文狀元,還是個武狀元;是因自覺貌醜而自殺,還是抗旨撞鼎而亡,抑或因考試不中而觸階魂歸;死了後是當了元帥,還是將軍,抑或都督;是帶著三千陰兵到陽間斬鬼,還是孤身一人,五人一驢,抑或是七人一馬;斬鬼數量多少,有何種類;結局如何,是在上界任職,還是回到人間,抑或在豐都城的本家廟裏受人供奉;如此等等,民間各有不同的傳說。
作為一個“具體的形象”來說,鍾馗本身是“混亂”的,從曆代留傳下來的各種鍾馗畫像也說明了這一點。這就如同我們無法說得清上帝的容貌一樣。而事實上,這類考證對尊崇鍾馗的廣大民眾來說,並沒有多大意義。鍾馗原來是一根棒子、一塊玉石還是一介書生、一個武夫;是戴破帽穿爛衫,還是著大袍係角帶;是披一身盔甲還是一副朝官打扮;是插笏牌還是掛葫蘆,是河馬口還是老虎嘴;等等,這些全都無關宏旨;對老百姓來說,至為重要的是,他能夠治鬼驅邪,保家宅安康。這是一種象征。
這種象征跟“鬼”連在一起,說鍾馗沒有不說到鬼的。
從古到今,人們對鬼的態度主要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求鬼保佑,至少是求鬼不要傷害自己。形式便是祭鬼。開始時用人祭,也稱人殉、人牲。據考證,人祭最多的一次竟達二千六百六十五個。秦始皇下葬時,宮內沒有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可見奴隸社會時的遺風。後來改為用物品祭鬼,此風至今猶烈。同時留傳不來不少祭鬼的節日: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二月初二中和節、四月初八浴佛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二月初八臘八節;此外,正月初一、初二、初四,二月初一都是祭鬼的日子,清明節更被直接稱為鬼節、冥節、死人節,是全國通行的祭鬼節。從人們對鬼的那種虔誠惶恐,頂禮膜拜的神態中,可以看出鬼在人們心靈中占據著何等重要的地位。
一種是驅鬼,即把鬼趕走。這也是古已有之。《周禮?春官》便記載了驅除厲鬼的“儺毆疫”宗教儀式“儺”是祛除的意思。今天人們在節日放鞭炮主要是為了增加熱鬧氣氛,而原來的目的是要把鬼嚇跑。比如最深入人心的過年時放鞭炮,即所謂“爆竹除夕”,開始時便是一種驅鬼手段。當時人們相傳有一妖名叫“年”,每年歲末除夕便出來為害。人們在跟“年”的“鬥爭”中發現了它的弱點:懼怕紅色、火光及響聲,於是家家在門上貼紅紙,徹夜不眠地在院子裏燒火堆,敲鑼打鼓,燃燒爆竹,燒竹使之受熱炸開,發出響聲,以驅走“年”。這一風俗便沿襲下來。此外,立“石敢當”石碑,門窗插桃枝,門楣掛鏡,畫神符,掛虎圖,念毒咒等都是驅鬼的手段,而民間運用得最多最廣泛的,是貼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