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李敖評魯迅答記者問(2 / 2)

一九二七年的魯迅。

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嶺。

作為人道主義者的魯迅是不屑於與這樣的政府談什麼憲政問題的,他曾經說過:“我是不跟政治家去說的。”而胡適談憲政則無異於與虎謀皮,小批評,大幫忙,他想通過文人集團代替武人集團,走“專家治國”的道路。就在《人權與約法》一文中,胡適不滿的是“軍人治黨”,但對於國民黨的“黨治”是肯定的。

魯迅反對議會政治?

魯迅在留學日本期間就對議會政治問題作過探討,他在一篇文章中類比了幾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指出議會容易被政客所用而流於形式,於事無補。此後,他對這個問題再沒有過什麼議論,不像李敖說的那樣。魯迅是不會抽象議論議會政治的好壞的,何況這又關係到議會是如何產生的,它到底是真正民選產生代表公民權益的抑或隻是政府一道遮醜的屏風?在魯迅那裏,“公民”是不存在的,他認為中國沒有公民,隻有奴隸。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魯迅不奢談議會政治是正常的。他關注的是實質民主,而非形式民主。

魯迅的文字不通?

魯迅的哲學思想裏,有一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中間物。就是說,他認為自己是一個“中間物”,處於改革的途中。語言問題也是如此。他是從舊文學傳統中過來的人,當文白交替之際,帶點文白夾雜一點也不奇怪。第二,語言問題是審美問題,審美是非常個性化的,審美風格無法強求一致,魯迅和瞿秋白在翻譯語言問題上就有一些分歧,這裏有他個人的審美趣味方麵的選擇在內。

至於李敖所說的具體的其他用詞情況,可以說是獅子身上找虱子。能夠寫出連李敖都不敢否認其價值的《阿Q正傳》的人,他的文字真的會像李敖所說的這也不通那也不通嗎?非常可笑。

毛澤東神化了魯迅?

李敖屢屢提到毛澤東對魯迅的“三個家”(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評價,卻不提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關於“魯迅的雜文時代”已經終結的說法,以及給周揚的信裏對魯迅關於農民問題的批評,當然也不提毛澤東1957年在上海一個座談會上與羅稷南的談話,說魯迅要是還活著的話,“要麼是繼續在監獄裏寫作,要麼是識大體不做聲”。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不僅有“三個家”,也有其他方麵的內容,他有更完整的“魯迅觀”。李敖這裏隻取片麵的一點。

毛澤東是否神化了魯迅?我以為沒有,這是李敖,包括大陸的一些所謂“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製造的神話。至於“三個家”的評價,對魯迅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其他細節問題

汙蔑魯迅是漢奸等等言辭,這在魯迅生前就有了,並不是什麼新鮮發明,不值一駁。魯迅住在“且介亭”(半租界),是因為他確實處在一種不安全的威脅中。從北京到上海,他不隻一次離家避難;30年代的幾年,實際上過著一種半地下的生活。

在北洋教育部領工資純然是飯碗問題。至於李敖說魯迅拿國民黨政府的錢,是指受聘於國民政府大學院為“特約著述員”一事。大學院是一學術研究機構,並非行政機構。即使拿政府部門的錢,也是拿納稅人的錢,拿了再寫罵政府的文章,又有何不可?

《魯迅全集》的出版也是非常曲折的,連商務印書館都不敢接受,最後是以非常民間的方式出版的。並非像李敖所說的那麼輕易,甚至胡說得到國民黨的幫助出版了。

至於李敖說什麼在北大讀過書的父親告訴李敖的有關魯迅不尊重學生的細節,更屬荒謬,且死無對證。《記念劉和珍君》是許多人讀過的,可以看出他對學生的愛護。

附記:本文為《羊城晚報》記者吳小攀先生的采訪記錄,2005年9月10日發表於該報“花地”版。編集時,文字略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