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魯迅研究之謎(3 / 3)

[附]魯迅研究之謎

謝泳

最近廣州花城出版社再版了林賢治寫於1989年底的長篇傳記《人間魯迅》,使這部差不多10年前問世的作品又有了許多新讀者。

林賢治是一個有激情的人,所以這是一本熱烈的書。關於魯迅的傳記已經有了很多,多林賢治這一本,也並不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關於魯迅,總有說不完的話,但這說不完的話中有哪些是今天人們還想聽的,有哪些是在當下的現實環境中還給人以啟發的,在已有的眾多魯迅研究著作裏,不是每一本都有這樣的追求。林賢治這本《人間魯迅》是有自己獨特見解的,這本書的最大特點我以為是從始到終都有激情,在這麼長的篇幅中,能保持這種激情,並且越到後來激情越飽滿,對一部以一個人物為中心的傳記來說,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這與林賢治對魯迅的獨特理解是分不開的。以往的許多魯迅傳記多數是為研究而研究出現的,那些作者不能說對魯迅沒有感情,但像林賢治這樣先把魯迅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征,然後再進入他的內心世界的研究者卻不多。這不是一本為研究而研究的書,這是一本為表達思想為張揚理想而寫的書。林賢治從魯迅身上發現了許多獨特的東西,他在為人們重新認識魯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他認為在現代中國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中,以魯迅為最理想,魯迅是最徹底的反專製反極權的勇敢戰士。林賢治對魯迅是偏愛的,甚至於有偶像的意味,林賢治看重的是魯迅身上那種對專製和極權的不妥協以及他對黑暗中國的清醒認識。在林賢治看來,魯迅的同時代人中再沒有哪一個知識分子達到了魯迅的高度,魯迅留下的精神遺產我們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由於林賢治對魯迅很偏愛,所以他在分析魯迅和他同時代人的許多論戰時,林賢治不是站在中立的立場,也不取客觀的態度,而是以魯迅的是非為是非的,這種寫作姿態時下能堅持的人已經不多了,林賢治敢於堅持,這也是他這本書的一個基本立場。

我是喜歡林賢治這本書的,但我也認為他筆下的魯迅依然讓人們有很多困惑,而這困惑林賢治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解釋。這個困惑就是為什麼魯迅以反專製為基本追求而卻總是被專製利用?魯迅的悲劇不在生前而在死後,他差不多可以說是中國近代以來惟一一個沒有被時代否定的知識分子形象,“文革”中魯迅是他同時代知識分子中惟一一個得到肯定的知識分子,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新時代的某些專製者願意用一貫反專製的魯迅來作為自己的旗幟,卻不用一直想做政府諍友的胡適呢?就做文章這一點來說,胡適是明白的,他講道理明白如話,相比之下,魯迅是晦澀的,也就是說,胡適的那些話沒有再闡釋的可能,而魯迅的話卻可以被某種政治勢力加以利用,因為魯迅的許多話是可以另有所解的。“文革”中魯迅語錄也很盛行,一些人在利用魯迅,但人們可以反過來想一想,他們為什麼要利用魯迅?在魯迅的時代裏,人們總認為魯迅是拆台的,而胡適才是補台的,為什麼一個以拆台為基本特點的人的思想總被利用,而一個總想補台的人的思想卻不受歡迎呢?“文革”時期魯迅的書是他同時代作家中惟一沒有被禁的,也就是說我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人是讀著魯迅的書長大的。可為什麼在中國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裏,那些讀過魯迅書的紅衛兵連最起碼的人道主義都不懂,學生毆打老師的事幾乎處處都在發生,這一切是從何而來呢?在那個年代裏魯迅的書是可以完整地讀到的,他有全集在,那麼多讀魯迅書的人怎麼就不學好呢?林賢治的這本魯迅傳沒有能告訴我們,也許他就不認為真的存在這些問題。但如果我們想真正走近魯迅,想讓更多的人理解魯迅,就非得撥開這些迷障不可。林賢治的這本書使我想到了別處,他對魯迅的過分偏愛,使我不得不想這些魯迅研究中無法回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