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說製文,援引古昔,
必須眼學,勿信耳受。”
〔12〕 “塘報” 即驛報,古代驛站用快馬急行傳遞的公文。浙東一帶賽會時,由
一個化裝的孩子騎馬先行,預示賽會隊伍即將到來,也叫“塘報”。
〔13〕 “高照” 高掛在長竹竿上的通告。“照”就是通告。紹興賽會中的“高照
”長二三丈,用綢緞刺繡而成。
〔14〕 “高蹺” 我國民間遊藝的一種,扮飾戲劇中某一角色的人,兩腳下各縛五
六尺長的木棍,邊走邊表演。一般多扮演喜劇中的角色。“抬閣”,賽會中常見的一種遊藝
,一個木製四方形的小閣,裏麵有兩三個扮飾戲曲故事中人物的兒童,由成年人抬著遊行。
“馬頭”,也是賽會中的遊藝,扮飾戲曲故事中人物的兒童騎在馬上遊行。
〔15〕 東關 紹興舊屬的一個大集鎮,在紹興城東約六十裏,今屬紹興地區上虞縣。
〔16〕 《聊齋誌異》 短篇小說集,清代蒲鬆齡著,通行本為十六卷。梅姑事見於
卷十四《金姑夫》篇:“會稽有梅姑祠,神故馬姓,族居東莞,未嫁而夫早死,遂矢誌不醮
,三旬而卒。族人祠之,謂之梅姑。丙申,上虞金生赴試經此,入廟徘徊,頗涉冥想。至夜
,夢青衣來,傳梅姑命招之,從去。入祠,梅姑立候簷下,笑曰:‘蒙君寵顧,實切依戀,
不嫌陋拙,願以身為姬侍。’金唯唯。梅姑送之曰:‘君且去;設座成,當相迓耳。’醒而
惡之。是夜,居人夢梅姑曰:‘上虞金生,今為吾婿,宜塑其像。’詰旦,村人語夢悉同。
族長恐玷其貞,以故不從;未幾一家俱病,大懼,為肖像於左。既成,金生告妻子曰:
‘梅姑迎我矣!’衣冠而死。妻痛恨,詣祠指女像穢罵,又升座批頰數四乃去。今馬氏
呼為金姑夫。”梅姑廟在宋代《嘉泰會稽誌》中已有記載。
〔17〕 五通神 舊時南方鄉村中供奉的妖邪之神。唐末已有香火,廟號“五通”。
據傳為兄弟五人,俗稱五聖。
〔18〕 《鑒略》 舊時學塾所用的一種初級曆史讀物,清代王仕雲著,四言韻語,
上起盤古,下迄明代弘光。
〔19〕 《千字文》 舊時學塾所用的初級讀物,相傳為南朝梁周興嗣作,用一千個
不同的字編成四言韻語。《百家姓》,舊時學塾所用的識字讀本,北宋人作,將姓氏連綴為
四言韻語。
無 常〔1〕
迎神賽會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殺之權的,——不,這生殺之權四個字不大妥
,凡是神,在中國仿佛都有些隨意殺人的權柄似的,倒不如說是職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罷,
就如城隍和東嶽大帝〔2〕之類,那麼,他的鹵簿〔3〕中間就另有一群特別的腳色:鬼卒
,鬼王,還有活無常。
這些鬼物們,大概都是由粗人和鄉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紅紅綠綠的衣裳,赤著腳
;藍臉,上麵又畫些魚鱗,也許是龍鱗或別的什麼鱗罷,我不大清楚。鬼卒拿著鋼叉,叉環
振得琅琅地響,鬼子拿的是一塊小小的虎頭牌。據傳說,鬼王是隻用一隻腳走路的;但他究
竟是鄉下人,雖然臉上已經畫上些魚鱗或者別的什麼鱗,卻仍然隻得用了兩隻腳走路。所以
看客對於他們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嫗和她的孫子們為麵麵圓到起見,也照例
給他們一個“不勝屏營待命之至”〔4〕的儀節。
至於我們——我相信:我和許多人——所最願意看的,卻在活無常。他不但活潑而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