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內政革新(2 / 2)

趙爍通過對藩鎮權力的剝奪,對武臣的壓抑,改變了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朝廷衰弱、武人跋扈、文臣無權的狀況,提高了中央的威權。在中央內部,趙爍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權力,為宰相設置了副相參知政事,來分散和牽掣宰相權力,宰相和參知政事統稱為執政,而軍政歸於樞密院,其長官叫樞密使,樞密院與執政合稱“二府”,財政大權另歸於三司,其長官叫三司使,號稱“計相”,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屬於皇帝。通過對相權的分割,防止了大臣專權的局麵,趙爍就曾直言不諱地當麵對宰相趙普說:“國家大事可不是你們這幾個人說了算的。”說明宋代君主獨裁體製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加強。這些措施結束了唐朝中葉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麵,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這都是趙爍“重文抑武”的英明決策,正是這一政策的實施,帶來了大宋立國後的安定和繁榮昌盛。但是,這些措施也使得官員增多,開支增大,權力互相鉗製約束、帶兵的將領和地方實力削弱,埋下了日後積貧積弱,兩次亡國的禍根,不過,我們不能過高地要求古人,這些都不是趙爍當時所能預見的。

宋趙爍收納了孫遇,趙彥韜二人,更下定了伐蜀的決心,便廣泛聽取朝野人士意見:

有一個名叫穆昭的,早年周世宗克漢中的時候自蜀歸來,現在朝中為翰林醫官,熟悉蜀中地理,趙爍多次召見,詢問蜀中地理山川,穆昭遵旨,畫出山川圖形呈獻,並奏道;“我朝如今已控有漢中秦、鳳等州,實際即已掌控西川,更又有江南廣南等都會,可襲川南一路,水陸二路皆可入川,若舉兵南北並進,取蜀如探囊取物耳。”

又有華州練使張暉,早年亦是從蜀中歸來,對川中地裏人物更是了如指掌,在華州任職多年,頗多善政,趙爍伐李筠後曾召覲見,問及河東之事,張暉對曰;“晉陽劉氏與契丹勾結,內亂未興,而我國新立,雖滅李筠,但澤、潞二州瘡痍滿目,如若再興軍旅,隻恐百姓不堪承受,不若且待其休養生息數年再圖之。”

趙爍深然其說,如今欲取西川,即將張輝調任鳳州團練使兼西麵行營巡檢壕寨使,囑之密探川中動靜,報告朝廷。

又召宰相議事,得知範質患病臥床不起,便親自擺駕相府問疾。範質雖已病重,但聽聞皇上親臨病榻,忙令左右參扶起床,要下地行禮。趙爍見了,忙趨前把他按住勸慰道:“卿今患病、無需拘執若此。”

範質道:“君臣大義,禮不可廢也!”

趙爍道;“卿今有恙,正宜靜養,無須拘束禮儀。”又問相府家人道;“禦醫今日可曾前來診視?”

家人忙答道;“啟稟皇上,禦醫每日都按時前來診治的……”

趙爍搖頭道;“按時前來診治?若有急需,如何料理?可令派一禦醫在此輪流當值,以備不時之需。”左右領旨,連連應喏。

趙爍又把伐蜀之事向範質說了一遍,範質聽罷,就在枕上叩首致賀道;“西蜀偏居一隅,早應歸納中國版圖。何況如今孟昶昏庸,此乃天授之大好時機也,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趙爍素來器重範質品格,今見他病榻之中仍忠心國事,更是倍加憐惜,於是下旨,司徒兼侍中範質加爵魯國公。範質聞命、惶恐上表請辭,趙爍不許。

趙普見趙爍對範質恩寵有加,心甚不悅,對趙光義道;“範質乃前朝遺臣,陳橋擁立不但無尺寸之功,且對皇上取周立宋一直耿耿於懷,而皇上卻對之屢施恩寵,爵位占百官之上,豈不令功臣心寒麼?”

光義對此心中本來亦有不忿,便乘便向趙爍進言。趙爍笑道;“禦弟莫聽趙普之言;那範質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且心胸開闊,量度魁宏,實乃宰輔之材。趙普讀書不多,器度狹隘,隻知貪財邀功,妒賢忌能,豈能與範質相比乎?”

光義道;“範質雖有才智,但他終是前朝托孤遺臣,若說他忠;他終不忘故主。若說他義;他又豈能忠我大宋?反觀趙普、早年即已隨陛下戎馬一生,陳橋擁立也是功不可沒,盡管他有這個不足哪個不是,但他孤忠一片除奉與陛下之外是別無可獻的。”

趙爍聽了,也就把趙普晉封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宣徽北院使等職,讓他參與了宰輔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