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陰之氣為水。水本曰源,源曰泉。水本作氺,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省作水。源本作原,亦作厵,從泉出廠下;廠,山岩之可居者。省作原,今作源。泉本作[古泉字],象水流出成川形也。知三字之義,而泉之品思過半矣。

山下出泉曰蒙。蒙,稚也,物稚則天全,水稚則味全,水稚則味全。顧鴻漸曰“山水上 ”。其曰乳泉石池漫流者,蒙之謂也。其曰瀑湧湍激者,則非蒙矣,故戒人勿食。

混混不舍,皆有神以主之,故天神引出萬物。而漢書三神,山嶽其一也。

源泉必重,而泉之佳者尤重。餘杭徐隱翁嚐為餘言;以鳳皇山泉,較阿姥墩百花泉,便不及五錢。可見仙源之勝矣。

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則薄,不奇則蠢,不清則濁,不幽則喧,必無佳泉。

山不亭處,水必不亭。若亭即無源者矣。旱必易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