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即將付梓之際,實在感慨良多。

細細想來,已經無法回憶起自己對於民族主義問題發生興趣的緣起,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過程,確實讓我深切地體會到該問題的難度和複雜,也深深感覺到自己學術底蘊的不足,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常常有捉襟見肘之感,卻又欲罷不能。如今這部著作,其實從選題到架構和內容,都已與當初的設想相去甚遠。不過這個苦樂參半的過程,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更加清楚地認識了自己。盡管本書尚有諸多不能令人滿意之處,但把它作為自己一個階段的努力成果,還是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也希望它能成為自己學術生涯的一個新的起點。

這部書稿的選題,緣起於我對日本政治思想史的興趣,最初關注的對象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的新民族主義問題。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研究都難以深入。日本大學法學部浦野起央教授建議我,跳出新民族主義的研究範圍,從民族主義的原生形態以及日本民族主義的原型形態入手,在整個日本民族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大視野中對新民族主義的問題進行把握,從而形成了今天這本書的基本框架。就日本民族主義的研究而言,這一框架自然過於龐大,因此本書隻將著眼點放在日本民族主義對於民族國家認同以及國家對國民的統合方式上,著重從這一視角呈現日本民族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規律和特征以及它與日本國家發展之間的關係。至於日本民族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全貌及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有賴於將來對於日本民族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每一時期更為深入的研究。在這個意義上,本書的研究仍然是非常初步的。

在研究的過程中,雖然我常感歎於國內日本研究界從民族主義理論本身出發對日本民族主義研究的薄弱,但國內諸多學者的先行研究仍然讓我獲益匪淺,如向卿對日本近代民族主義的研究,武心波和孫政對日本國家主義的研究以及紀廷許對日本社會思潮的研究。本書在許多方麵的探討都是建立在這些學者先行研究基礎上的。而作為本書主題探討的參考係,書中對民族主義原生形態以及全球化與民族國家關係的闡述,則借鑒了李宏圖、趙可金等學者對歐洲近代民族主義以及全球化理論的研究成果。

在這部書稿的寫作過程中,我也得到了眾多師長、朋友的教誨、指點和幫助。首先要感謝我在博士階段的導師李玉教授。早在讀本科時,李玉教授就是我的班主任,這麼多年來,我從李老師身上學到的遠不隻是學問,更多的可能是做人、做事。李老師不僅有著學者的嚴厲,也有長者的寬容,並且始終激勵我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研究,寫成專著。若沒有李老師的督促,也就沒有今天這部書稿。其次要感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王炳元教授、陳峰君教授、張振國教授、邱恩田教授、孔凡君教授、梁雲祥教授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湯重南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黃大慧教授。在我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各位老師都提出了相當詳細的、建設性的修改意見,正是這些細致、中肯的意見,讓我的思路更加清晰,論述得以進一步完善。諸位教授對學術的執著追求和嚴謹認真,不僅是我自己從事學術研究的榜樣,也是我同樣作為一名教師的師德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