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聽了先是一頓,而後低著頭小聲說:“沒有。”
黃麗珍生氣地說:“你怎麼這樣不懂事?你是豬呀還是狗呀,吃了不洗食盆,虧你已是個初中生了。那個阿姨在背後不但要說你不懂事,還要說我們做父母的不懂事,沒有教育好你們。”
圓圓確實沒有想到這一點。是啊,吃好飯後應該把餐具洗幹淨了才能還給人家啊!那個阿姨肯定要笑話我了,明天怎麼好意思再去見她呢?她感到既慚愧又難過。
見圓圓難過的樣子,高尚禮說:“圓圓,別難過了,快吃飯吧。明天去和那個阿姨打個招呼,你就說:‘阿姨,昨天我吃了飯,碗筷也忘記洗就還給你,是我不懂事讓你見笑了。’那個阿姨聽了,保證不說你的壞話,反而會說你懂事,有頭腦。”
圓圓認為爸爸說得對,高興地說:“爸爸,我知道了。”
黃麗珍接過父女倆的話,“還明天呢,我看從明天起,圓圓和方方一起到我那兒去吃,省得又要排隊買飯買菜,又要洗碗洗筷。到我那兒去吃了,馬上可以回到學校裏做作業。
高尚禮提出反對意見:“麗珍,你這話不對,圓圓之所以沒有想到要把用過的碗筷洗好後才能還給人家,就是平時沒有養成勞動和生活自理的習慣。再這樣下去,就真的要不但孩子被人家笑話,我們做家長的也要被人家罵了。”
“有什麼好笑話的,難道排隊買個飯菜,洗個碗什麼的,還要學,圓圓今天沒有帶碗筷,如果自己帶了,就沒有這種事了。”黃麗珍固執己見。
高尚禮不同意妻子這種沒有道理的說法,反駁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這叫習慣,習慣成自然。我認為,今後不管方方也好,圓圓也好,都應自己帶米、帶飯盒去蒸飯吃,菜自己排隊買,吃好了自己洗碗筷,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勞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隻有讓她們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將來才會生活、懂生活。”
“那是將來的事,現在我隻要她們好好念書。再說,你沒有聽方方說嗎?學校裏的飯菜不好吃。”
“她這是偷懶的說法,她說學校裏的飯菜不好,人家老師和學生不是都在吃嗎?即使不好吃,也要吃,人要學會適應,今後踏上社會後才能適應各種環境,才能融入社會。這叫適者生存。”
“我現在不管這些,我隻知道讓她們到我那裏去吃了,可以讓她們多出時間來念書,這難道有錯嗎?”
高尚禮說:“她們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是她們的權力和義務。你連她們的這點基本權力都剝奪了,那是在害她們。再說,你即使讓她們多出這點時間來,她們也不一定把這時間用在學習上。”
“不放在學習上也不要緊,那就用這點時間來休息休息,休息好了,學習效果就更好。”
“不一定,適當的勞動 可以調節用腦。在很大程度上,適當的勞動,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休息。”
“你這是歪理,照你這麼說,勞動可以幫助學習了。你看看人家沙紅怡,家裏的活都會幹,看上去也很能幹,可是你看她考取了什麼學校?我們的女兒要是考取了這種學校,我真要氣死了。”黃麗珍似乎找到了理由。
高尚禮說:“麗珍,你可不能這樣說人家,你就知道人家今後沒出息了?”
“反正我是這樣認為的。”黃麗珍轉向兩個女兒:“你們倆給我聽好了,從明天開始,都到我那兒吃中飯。”
高尚禮見妻子這樣固執己見,氣得說:“你真是頑固不化,你堅持要這樣做,我也沒有辦法。不過,我把醜話說在前頭。一,今後女兒不會幹活,懶得不願幹活,這可是你這個做娘的責任,不要怪我;二,你什麼事都攬在身上,今後忙啊苦啊的不要在我麵前念叨,也不要在她們麵前嘮叨。”
聽著父母的爭論,方方不發表任何意見,去廠裏吃飯,她樂得自在。圓圓對好多事還不理解,她不知道媽媽說得對,還是爸爸說得在理。她在考慮如果明天到媽媽廠裏去吃飯了,還要不要去食堂向那個阿姨賠禮道歉。她問爸爸:“爸爸,我明天還要不要去向食堂的阿姨打招呼呢?”
黃麗珍在廚房裏聽到後搶著說:“去不去無所謂。”
高尚禮卻說:“圓圓,你應該去,這是禮貌,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質。”
圓圓不出聲,她不知道聽爸爸的好,還是聽媽媽的好。黃麗珍在廚房裏沒有聽到女兒表態,知道她在為難,便說:“那就去吧,這樣也好免得人家說我們做家長的沒禮貌,不懂事。”
見父母終於在這件事上統一了意見,圓圓便在心裏盤算明天怎樣利用下課時間去找那位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