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家將的眾位將士們看到了自己的大宋太子,長得年輕貌美,眉目如柳如畫,唇色如櫻,膚色如雪,精致的五官,頭上戴著太子冠,身上卻是一身白色道袍,明顯的還是弱冠少年,雖然如此,也遮不住他一身的高貴和高雅,遮不住他的聰明機智,而且說話和氣,跟將士談笑風生,眾將士都很是高興,紛紛給皇太子敬酒。
眾將士們也看到了自己的楊元帥,就看他,長得儀表堂堂,英俊威武,高挺的鼻子,薄薄的嘴唇,劍一般的眉毛斜斜飛入鬢角落下的幾縷烏發中。英俊的側臉,麵部輪廓完美的無可挑剔。一身盔甲,更顯得那麼地神明爽俊,渾身上下,無一不在張揚著高貴與優雅,精明和睿智。
他們也看到了哪位有名的楊五郎,雖然是個和尚,但是長得威猛雄壯,身材跟呼家將的呼延丕顯呼延必求很相似,虎背熊腰的,手中的斧子好大啊。
嶽勝長的也是相貌威武,三縷胡須垂在胸前,尤其是他的手裏拿著大刀,就更像關帝廟裏的關老爺了!
眾將士們看著他們,都高興地呼喊起來:“勝利、勝利、勝利!”
將軍們也向眾位士兵們頻頻致謝!
……
此時,大宋的大營裏的佘老太君和西麵穆羽聶鐵的各個營盤裏都放起了孔明燈。
皇太子他們看見了,也高興起來了,問:“師傅,您的孔明燈呢?”
呼延讚哈哈哈一笑,命他的親兵趕快拿出了幾個孔明燈準備放。
皇太子到底年輕,親自跟著那些親兵侍衛們一起點燈,點著了孔明燈裏麵的用泥巴捏成的曬幹的燈碗碗裏的野棉花撚成的比較粗的撚子,燈碗碗裏有很多的油,幾個人一起輕輕地提起了孔明燈上麵的帽,很小心地操作著,隻怕被那燈火給燒著了。一直等那燈被吹了起來,才慢慢地放起了那個燈。那燈就慢慢地飄了起來,眾人就看著那燈慢慢地升到了天上去了。
眾人都仰頭看著那些飄飛的“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征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鬆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鬆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係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