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段(2 / 3)

刑部尚書肖林震接旨自不敢大意,立即提審人犯。一審這犯人便自招供,言說他姓卞名成,湄洲人士,現年三十一歲。以前讀過書考過鄉試院試,奈何入京多年參加會試皆是名落孫山。家中育有二子一女,妻子前年因病過世,尚有老丈人要服侍。可老丈人亦是渾身病痛,家中除卻卞成再無勞力,而卞成又一心科舉,指望讀書入仕。平日裏隻得給坊間子弟教學西席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奈何卞成運氣不佳,幾次科舉均是名落孫山,這便心生怨懟。又逢年前老丈人駕鶴,為得安葬又欠下銀子。已是家徒四壁,而最小的兒子又被拐子拐了去,遍尋不著。卞成隻覺得天地無眼,人間無情。便是這世道不公,故此萌生行刺之念。

肖林震審這案子時,雖覺著有些匪夷所思,然掩卷細想,便又覺著情有可原。想卞成此類讀書人,一生前程便是在科舉應試上,幾次不中定是對朝廷心生不滿。讀書人又窮究氣節,西席為生在卞成眼中已是迫不得已,如今老泰山猝崩,自然心中忿忿。且失卻幼子,怎能安心過日子?說來說去,便也是對朝廷不中意的了。這便再審,卞成招認,為著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之分,便是行刺皇上方能一解心頭之氣,且留名青史。

如此案子便初審罷了,肖林震上報皇上,等候發落。皇上看了刑部呈上的折子,便點了幾處。朱批:無論因由為何,想光天化日之下如何能堂而皇之入宮?且身著侍衛之服且懷利刃,為何守宮校尉不曾搜身查出?料想他一個鄉野小民,如何能得知皇上行蹤?分明是有內應,責令再審。

肖林震忙又提審,卞成複又招供,說他之前曾在人家教書時聽說過,皇上朝儀時會走寶華門,那日入宮時隻說是入尚膳間的采買,宮人不疑有他,也未曾搜身,這就放他入內。侍衛衣服等是在偏殿偷的,原也沒想過能真遇到皇上,便是遇到皇上了,也想著沒等接近皇上便被守軍亂刀砍死。誰曾想,竟能殺到皇上麵前,還砍傷了太師。本欲自盡,這才叫侍衛擒下。

皇上看得這一回子的折子,便又震怒。心道這宮門本該是皇家森嚴,怎奈竟如市集一般任人來去?且入宮無令牌竟能出入,侍衛竟不曾搜身,分明是玩忽職守。護駕之時便也畏畏縮縮,致使太師受傷,皇上受驚,這便是天大的事兒了。肖林震上折言此為大逆之罪,意圖謀害皇上,傷及朝廷重臣,便是罪無可赦。候斷午門淩遲,連坐九族。便又查卞成一家,於京中便是隻得一子一女,家鄉尚有妻族二十一口、母族三十三口、本族四十六口……皇上看到此處便又大怒,言此等小民便是有本族等親友百人,何至貧困潦倒若此,乃至於心生歹念?!

肖林震無奈,隻得再審,卞成又言,因著自個兒不曾有功名,又不務農,於家鄉便是人人看不起的了。這才背井離鄉千裏迢迢入京。肖林震一看審出這麽個結果,按著多年刑部辦案之理,便知此事多半是如此。想人人皆飛黃騰達,可自個兒卻連半個功名都沒撈上,如何能不自憐自傷。加之天災人禍,福無雙至,心生怨懟,便也是不難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