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和“氣死坤”的包子,從取料到製作,都有嚴格的規程,可謂一絲不苟。作皮的麵,取上等小麥,用石磨細碾細籮。作餡的豬油,要用真正內腔裏的那兩片板油,不用花油。板油去膜,切成黃豆般小粒,合以粗麵粉,鍋內加菜子油,文火炒熟。
佐料用赤水孤蔥,去掉頭、葉、杈,僅取其白,配以花椒、小茴、大茴、丁香、桂皮、草果、砂仁、蓽撥、豆蔻等製作的九味調料麵。每做六個油包子,搭配四個素包子以調節口味,素包子以豆腐、大蔥為餡。半夜起來蒸包子,過路人能聞到香味。
那包子,狀如僧帽,小巧玲瓏,周邊潔白,底色金黃,肥而不膩,香味悠長,吃一頓,走十裏路,還覺齒頰留香,所以又被叫做“十裏香”。吃時必定佐以大蔥蘸黃麵醬。還須喝一杯濃茶。坤的包子鋪門前,有好些賣茶的。
用一種小口高身大茶壺煮。把湖南安化茶葉一把把塞到壺裏去。煮出來的茶又黑,又苦,又濃,濃到從壺裏倒出時都帶著線。大約類似於茶道的那種小杯濃苦茶吧。馬樹友認為,吃時辰包子,非這種茶配套不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王德本做了國營豫順樓飯店的主任。他舍不得丟了時辰包子,做了上十年主任,還親手做了上十年的時辰包子。
仍然一絲不苟,仍然譽滿東府。不料到了一九六五年,遇上“四清”運動,有人給他算了一筆驚人的退賠賬:他做了上十年的時辰包子,每天嚐一個,便是三四千個;他住的房子裏放著公家的酒壇子,既然會喝酒,豈能不喝,每天一兩半兩,上十年又是幾百斤。老漢無錢退賠,把兒媳的縫紉機賣了,弄得家庭不和。從此他再也不蒸時辰包子了。
他死在黨的十一屆三中會全會之前,竟沒有得到再展鴻圖的機會,也沒有能把從坤那裏學來又超過了坤的手藝傳給下一代。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渭南城裏,仍然有賣時辰包子的,並且是上午、下午都在賣,仍然有人吃時辰包子,並且有買了帶到外地去的,但是總的看,已經沒有先前那樣興旺發達。普遍認為,今天的時辰包子,比不上坤和氣死坤那個時候的時辰包子。
有人分析,這是因為現在人們的吃食比過去豐富多了,時辰包子已經算不得多麼貴重的東西。還有人分析,這是因為時辰包子太過油膩,已經不再適合人們的口味。
其實這些分析未必全麵、準確。時辰包子所以成為地方著名小吃,是因為確實質量上乘,口味香美,時辰包子現在所以不再興旺發達,隻能從是否繼承和發揚了“質量上乘,口味香美”的傳統優點上去分析,而不是從客觀上去找尋理由。
任何好的東西都不應該停留在一個固定點上,時辰包子當然應該也可以有所改進,有所提高,時辰包子當然應該也可以適應時代的需求而與時俱進。希望渭南時辰包子能夠再展鴻圖,再鑄輝煌。
現在有許多人已經忘記了這些基本的知識,可是到了現代這些還是很必須要學習的,如果大家有興趣不妨記熟它,等有用的時候你就知道這是如此方便的了,好說了麼多也是時候書歸正傳了,知道要做的事情就是到不忘山洞找太歲皮,兩人就安放好受傷的誌良,準備前往不忘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