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要知道這個皮肉是曾經那個高僧死後形成的,關於他的故事你們也聽過了吧?”
方玉連忙搶先插了嘴:“是啊!聽郭鳳郭中的父母說過,那是驅魂山村的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不知道他為什麼最後會變成這樣呢?”
“他最後被村民給遺棄了,這其中發生了一些事情,連我這個在陰間工作的人都不知道,因為有些事情是其他陰差保密的,我是那裏的編輯有時候某些人的資料我還沒有看到就給總編給拿去交給閻王了。”
方玉和沅天終於明白到事情的重點,現在先不去理會蜘蛛妖、高僧的事情了,先去不忘山洞窟找到太歲皮,然後救助誌良要緊,此刻我已經消失了,因為在午夜12點又或者說是子時,到1點醜時,就一個鍾的時間看到盤中死去的鬼魂,而且那鬼魂還要是你去過地府找他的,而淩方玉就是這樣的一種人。畢竟她去過地府兩次,兩次都差點就到哪裏拿火車票了。
說到時辰這個事情,哥們兒下麵和大家分析一下: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醜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 ,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說到時辰這裏還有一個關於包子的故事提及到:
包子是普通食品,時辰包子卻是陝西渭南最著名的地方風味小吃。據新編《渭南縣誌》記載,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渭南城就有了賣包子的,但因為質量不穩定,時賣時停。到了光緒二十九年,即公元一九零三年,出了個賣包子的名家,叫張儒坤,他的包子味道特別香美,遠近馳名,以致供不應求,時辰一過,便買不到,這才由顧客口裏傳出“時辰包子”的名稱來。
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又出了個賣包子的名家,叫王德本,他的時辰包子,繼承和發展了坤的傳統,在操作技術和風味特色上,都超過了坤,人稱“包子王”,“氣死坤”。對飲食文化很有研究,又以書法見長的馬樹友老先生,在渭南住了六七十年,時辰包子的曆史變遷,盡在他的視野之中,前些年,我特地向他請教,他說,張儒坤賣的包子,原也不叫時辰包子,人們隻是說“坤的包子”。
因為質量上乘,顧客盈門。這個坤便先一天下午在城南門外小橋上發簽子,第二天黎明叫賣包子,領不到簽子排不上號,便吃不上他的包子。坤的爐灶就設在包子舖門口,蒸籠是大高蒸籠,一層層架起,幾乎到了屋頂,他半夜起來蒸包子,黎明開蒸籠,清早賣完,沒簽的,遲到的,通通無緣一飽口福。
這個坤,不多做,也不少做,不提前,也不推後,天天如此地做著他的包子生意,數十年如一日,贏得了很高的聲望。“氣死坤”王德本的手藝是從坤那裏偷偷學來的。那時,坤和許多生意人一樣,做包子的秘方不外傳。
王德本和坤的徒弟是好朋友,便向這徒弟請教。但這徒弟也搞不清楚,坤對他一樣保密。王德本便同這徒弟合計,從樓板縫裏偷偷看坤的操作過程。王德本也是心靈手巧,幾經琢磨,幾經改進,終於做出了第二代好上加好的時辰包子。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後的幾十年間,“氣死坤”一直獨領渭南時辰包子之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