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僵屍出現在1968年(3 / 3)

當然,這依然不是吸血鬼形象演化的終點,吸血鬼故事還將講下去,吸血鬼還將變成各種樣貌,承載各種時代情緒,但無論吸血鬼形象怎樣變化,在我們這代人心中,他總是那個在長夜裏背負著與生俱來的原罪,踽踽獨行的人。

――

【遙看《窗外》】

有些人離去,可供唏噓感歎,有些當初做出的決定,已然顯效。

在台灣地區禁映三十五年之久的1973版《窗外》,被林青霞以“意思意思而已”的價格買下版權,在2008年7月的“宋存壽電影文物暨作品回顧展”上重見天日,想要領略這部電影風采的影迷立刻在電影院外排了長隊。

1963年,二十五歲的瓊瑤憑半自傳體小說《窗外》一舉成名,1964年,陸建業的中國育樂公司買下了《窗外》電影版權,拍成黑白電影,由崔子萍導演,吳海蒂和趙剛主演。電影上映,瓊瑤的母親對自己被描繪成不近情理的母親極為不滿,絕食幾天幾夜。1972年,陸建業再組八十年代有限公司,又要重拍《窗外》,害怕家中再起波瀾的瓊瑤與陸建業打了一場一波三折的官司,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瓊瑤同意繼續拍攝《窗外》,但不同意在台灣公演。由宋存壽導演、林青霞和胡奇主演的《窗外》,最終隻在中國香港及東南亞上映。所以,林青霞的處女作是《窗外》,台灣人第一次看見她,卻是在她的第二部電影《雲飄飄》裏。

為什麼是1973年呢?為什麼要在1973年前後重拍《窗外》呢?1973年,在台灣電影史上,是特別的一年。這一年,台灣將膠片進口稅率降低為13%,台灣影片娛樂稅不得超過30%,這樣重大的利好消息刺激下,使得台灣當年的電影總產量第一次達到了世界第二。而瓊瑤片的重要導演李行,在1965年拍過《婉君表妹》和《啞女情深》後,遠離瓊瑤片許久,卻也在這一年心情複雜地回到了瓊瑤電影流水線上,拍下了釀就票房奇觀的《彩雲飛》《海鷗飛處》《心有千千結》(這出戲的場記是剛得到李行提攜而進入電影界的侯孝賢)。

1973版的《窗外》與同時期瓊瑤片情調迥異,完全沒有當時瓊瑤片那股子四十年代電影的遺韻濫腔,全片仿似歐洲電影一般憂鬱,顧嘉輝配的主題音樂竟是口琴曲,更為全片蒙上灰黃寂寥的情緒。扮演康南的胡奇,時常在武俠片中露麵,在這裏卻有說不出的貼切。

但又為什麼是三十五年後呢?為什麼三十五年後才將它解禁?或許因為瓊瑤的母親已經去世,或許因為導演宋存壽也已去世,或許因為,三十年,是最標準的愛恨泯滅期,也是最適當的回顧期。十年二十年太短,而五十年太長,隻有三十年剛好,有些人離去,可供唏噓感歎,有些當初做出的決定,已然顯效。

改革開放三十年,恢複高考三十年,CCTV《新聞聯播》開播三十年,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而立,三十年細說重頭。十年,是時代的一小節,三十年,是時代的一段,藏著一個心理上的換氣符,就連張愛玲也要說:“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

就連耶穌,三十歲前也並不傳道,因為“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下一次回頭,當是三十年後了吧,若有人提早要求,就答他:“我的時候還沒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