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電影的主人公,並不是一開始就擁有人性和這種孤獨感的,在早期的吸血鬼電影中,吸血鬼常常是獸性大於人性的反麵角色,1922年,茂瑙的《吸血鬼諾斯菲拉杜》裏,吸血鬼住在陰森的古堡裏,為小城帶來瘟疫,正適合用那時大行其道的表現主義來表現,最後還免不了覆亡的命運,而此後的吸血鬼電影諸如《吸血狂魔》《德庫拉和情婦》,也莫不如此,吸血鬼不是被尖木刺進心髒,就是在日光裏嘶叫著化為輕煙。
後來電影裏的吸血鬼,外貌漸漸變美了,活動的環境變得華麗了,但照舊以邪惡的麵貌出現,真正的變化,大概是小說家安妮?賴斯帶來的吧。她於1941年10月4日生於新奧爾良,是霍華德家的第二個女兒,五歲時,她便嚐試寫作,六歲時就自作主張改掉了自己的名字,後來,她的繼母桃樂茜為她買了一台打字機。
1966年,她生下女兒米雪兒,從此開始寫作,在1973年成為職業作家。1976年,三十五歲的安妮?賴斯開始大張旗鼓地寫《吸血鬼編年史》,她的12部吸血鬼故事,從《夜訪吸血鬼》《吸血鬼萊斯特》《天譴者的女王》,到2003年被稱作“吸血鬼編年史終結篇”的 《血頌》,主人公都是吸血鬼中的良善之輩,至多,也不過是亦正亦邪,更重要的是,她的小說都在反複陳說孤獨。在她跨度達6000年之久的鬼影幢幢的陰暗世界裏,獲得不死之身的吸血鬼們,越發有了時間去探究生命的意義,並飽受找不到答案的折磨,去體會孤獨的漫長咬噬。是孤獨,是對同伴的需求,而不是對新鮮血液的渴求,成為他們把一個又一個人變為吸血鬼的原動力。
以孤獨者的形象出現的吸血鬼,總算接近了這一形象的本意。仔細琢磨曆史上那些被當作吸血鬼、女巫處死的人物,會得出非常現實的解釋,他們或許隻是一群孤獨的邊緣人,是文藝青年、藝術家、巫師、精神病患者、過分醜陋者,以及性嗜好異於常人的人,周遭的人不了解他們,就把所有的恐懼,一股腦地推到他們身上,將他們誇張和變形,成為傳說裏的邪魔。豆瓣上那些敏感多思、神神道道的文藝女青年,在中世紀,恐怕就會被當作女巫抓起來,秋葉原的宅男們,落在一千年前,恐怕就是那些夜夜穿過墓地、在地下室裏熬製湯藥的怪物的原型。
《夜訪吸血鬼》之後,我們所能看到的大部分吸血鬼電影,都和孤獨有關。《驚情四百年》《刀鋒戰士》《撒冷鎮》……那些讓人難忘的吸血鬼電影,講述的都是孤獨。而2008年以後出現的《真愛如血》和《暮光之城》係列則漸漸走上一條沒心沒肺的路,吸血鬼漸漸可以出現在日光下,過著奢華的日子,而他們的全部存在價值,都建立在他們不老的、俊美的肉身,以及一點點凡人所不具備的神秘感上。他們沒有道德負累,也不背負曠古的孤獨,他們被清洗幹淨,成為更安全的時尚符號,被招安進主流電影題材之中,用自己的特別之處,為觀眾的意淫提供落腳點。這和八十年代搖滾樂隊的襤褸風格,被時尚吸收消化並成為風潮,並無兩樣。
和《暮光之城》一樣在2008年上映的《生人勿進》(Let the Right On In)裏,吸血鬼形象又走回去一點。這部電影是根據瑞典小說家約翰?林德科維斯特2004年的同名暢銷書改編的,瑞典版由托馬斯?阿爾弗萊德森導演,美國版由《科洛弗檔案》(Cloverfield)馬特?李維斯導演。
故事主線是一對十二歲少年的友情,一個是男孩奧斯卡(美國版叫歐文),另一個是住在他隔壁的女孩艾麗(美國版叫艾比),美麗、憂鬱、心事重重,與一個來曆不明的老男人生活在一起,他們成了朋友,女孩不斷鼓勵男孩要勇敢起來,並在最關鍵的時刻救了他。當然,這個故事最令人驚駭之處在於,女孩是個生存了三百年的吸血鬼。但最終,男孩選擇了與她遠走高飛,“我會永遠保護你,即使他們說你是邪惡的”。這裏麵的吸血鬼,是一個“貧窮的吸血鬼”,住在簡陋的、沒有家具的房子裏,時時陷入孤獨和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