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亞特羅帕提尼會戰中,帕爾斯軍被侵略者魯西達尼亞軍打敗之後,國王安德拉寇拉斯三世和王太子亞爾斯蘭都行蹤不明,然而,不久之後,一個對帕爾斯軍而言堪稱為主君的人物出現了。
亞爾斯蘭是一個十四歲、還未成熟的少年,追隨他的部下,男男女女合計起來也隻有六人而已。然而,既然國王安德拉寇拉斯生死未明,身為王太子的他就是唯一象征帕爾斯獨立和統一的人物。而且,在他的部下當中,至少還有帕爾斯最年輕的萬騎長達龍和戴拉姆地方的舊領主那爾撒斯,而這兩個人都堪稱這個國家的代表性人才。
夜是那麼漫長,而事件又層出不窮。那個緊咬著亞爾斯蘭不放的銀假麵從城壁上被打落之後,接著又傳來了辛德拉軍來襲的情報。
現在不是追擊銀假麵的時候。
負責守衛培沙華爾城的是萬騎長巴夫曼和奇斯瓦特,然而,年老的巴夫曼最近卻很明顯地缺乏原有的生氣和精神,因此,奇斯瓦特不得不一肩挑起防衛戰的指揮工作。
擔任亞爾斯蘭王子軍師之職的那爾撒斯,為了奪回被侵略者魯西達尼亞軍所支配的王都葉克巴達那而絞盡腦汁。
在那爾撒斯的構想中,六萬名步兵在這個時候並不能算是戰力。理由有二:第一個是政治上的,將來等亞爾斯蘭即王位之時,應該就會宣布解放奴隸吧?在帕爾斯國內,步兵就等於是奴隸,所以,解放他們才是首尾相應的措施。對於他們的將來,那爾撒斯已經有腹案了。
另外一個理由是軍事上的。如果要動員六萬名步兵,就需要有六萬人份的糧食。目前培沙華爾城中有足夠的糧食,但是,這是指駐守在城裏和敵人作戰時的情形。如果要讓八萬名士兵遠征,就必須運送糧秣,而運送軍需糧食需要牛馬和車。要聚集這麼多的數目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是湊齊了這些必要的東西,行軍的速度一定會落後許多。相對的,全部由騎兵組成的行軍隊伍行動就比較迅速,補給和負擔就會減輕了。
然而,在發動奪回王都的戰役之前,必須先解決眼前的敵人辛德拉軍。和亞爾斯蘭進行商談的那爾撒斯似乎成竹在胸。
“殿下,不用擔心。姑且不說我軍勝利的要因,辛德拉軍必敗的理由就有三個。”
“怎麼說?”
亞爾斯蘭那如晴朗夜空顏色的瞳孔閃著光,探出身子專注地問道。以前在王宮中生活時雖然曾跟國師學過軍事和用兵之學,但是,當時他並不覺得有什麼好玩的地方。而那爾撒斯的說明卻顯得極為具體,充滿了說服力,很能引起亞爾斯蘭的興趣。
那爾撒斯不直接回答,他把眼光轉向友人。
“達龍,你曾經在絹之國停留過。在那個偉大的國家中,作戰時應該注意的三個要素是什麼,你應該學過吧?”
“天時、地利、人和。”
“沒錯。殿下,現在辛德拉軍完全違反了這三個定理。”
那爾撒斯詳細地說明。首先是“天時”,目前是冬季,對習慣於炎熱氣候的南方國家辛德拉的士兵們而言,這是一個辛苦的時節。尤其號稱辛德拉軍最強戰力的是“戰象部隊”,而象是不擅於抵禦風寒的。這就是其違反天時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