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陰曆三月十五,正好是關老爺磨大刀的日子,要有一年一度的賞罰大典。常勝山各股各路插香的響馬子,都要在這一天裏從各地趕來聚會,當下在湘陰武聖廟裏開了香堂,供上神位聖像,把各路盜賊響馬的頭目召攏,七八百人全部彙集在堂前。
~思~兔~網~
每年三月十五沒有不下雨的,屢應不爽,這一天也是如此。隻見天空中陰雲密布、細雨如愁,烏雲深處,隱隱有雷聲滾動,堂內雖然寬闊,也僅能容納百餘人,其餘的數百人都隻好肅立在雨中。新敗之際比不得往年,氣氛格外凝重,近千人鴉雀無聲。
首先由盜魁陳瞎子出來,率眾叩過了關公刀,然後就在神位前燒香禱告。綠林道上與普通的燒香不同,盜賊響馬燒香,按古例都要燒三把半,其中多有“祟盜尚義”的典故成規在內,暗示著三支半的義氣。
第一支是燒給春秋戰國時期的羊角衰和左伯桃。當年這兩個人相伴去投奔楚國,走到半路衣食缺乏,隻夠一人維持,左伯桃為使羊角衰順利抵達楚國,就自盡而亡,把衣服食物都留給了自己的朋友,舍命助羊角衰成就功業。古人之風,至今令人動容。
其餘兩把香,分別是燒給桃園結義的劉、關、張,以及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他們既有兄弟之“義”,又有君臣之“忠”。加上先前的羊、左二人,皆是至死不肯相負,傳為美談,盡可以令後人頂禮膜拜,享受全香。
而最後的“半把香”,則是燒給瓦崗寨的一眾好漢。為何瓦崗英雄不能受全香?原來隋唐年間,隋場帝無道,天下大亂,賈家樓三十六友結義造反,聚義在瓦崗寨,挑了旗號,要替天行道,討伐不義,一度名揚四海。可後來這夥人順天意歸順李唐,唯有單通單雄信寧死不肯降唐,丟了性命,在被押到法場行刑之時,他的這些結拜兄弟裏,隻有秦瓊秦叔寶一人來法場相送。所以瓦崗之義結局不全,隻能供奉他們一半香火,以替後人。
燒香敬過了神道聖靈,便是卸嶺群盜每年一次的論功行賞,其中有作奸犯科的,也要一一誅罰。所謂“盜亦有道”,響馬盜乃是梁山本色,官逼民反,落草為寇,或者是懷才不遇,借這綠林中暫且棲身的,並不足以為恥。不過響馬也有響馬的行規,誰犯禁忌了誰就是自尋死路,常勝山裏的懲罰極為嚴酷。
陳瞎子命掌刑執事上前,重申一遍常勝山戒條,那執事先在堂前香案上擺開諸般刑具,隨後當眾念道:“扒灰倒灶①忘忠義,折足斷手挖坑埋;以下犯上不服令,八十紅棍皮肉焦;貪水通風②有關照,三刀六洞也難饒;言語不慎壞山名,自己舌頭自己嚼……”
等執事逐條念罷了,陳瞎子一招手,就有人將七八名盜眾五花大綁押到堂前。這幾個人都是此前瓶山山崩之時,同那些軍閥部隊的逃兵一起,卷了寶貨臨陣脫逃的膽小之輩,後來都被擒了回來。他們見盜魁麵沉似水,廟堂上下一派殺氣,知道此番必死了,個個體如篩糠。
隻聽陳瞎子問那執事:“按我常勝山的規矩,臨陣吞水、走返脫逃之徒,該當如何發落?”
執事答道:“此乃大過,不容赦。按例該當在白刃之下`身首異處,死後也不能以全屍安葬。”那七八名被縛的盜眾一字一句聽了個清清楚楚,更是麵如死灰,事到臨頭,也怨不得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