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與君子結識,辛棄疾不由地心潮澎湃。

對於發生在公元1162年的一個晚上的那一幕,張藝謀稱之為:英雄。陳凱歌謂之:無極。成龍也會肯定地給出兩個字——神話!

這絕不是吹牛,而是有史記載的確確鑿鑿的事。

五萬人的金兵大營戒備森嚴,隻有當官的帳內觥籌交錯,把酒正酣。突然間,隻聽得馬蹄聲驟起,然後就似是一陣狂風襲來。狂風過後,一切歸於平靜,而喝酒的人卻發現,酒桌上丟了一個人!

這時,兵卒來報:“有50來個人闖了大營,劫了張安國去了!”兵卒還描繪說:“領頭的那個人,鐵塔一樣!”

當官的這才知道,是宋朝那邊的人來劫營了。急忙派人去追,哪裏還看得到半點人影?這一切發生得如此迅速,如此突然,眾人根本沒有來得及反應,帳內的片刻平靜,剛剛的把酒言歡似乎隻是出皮影戲。

是誰有這樣的膽子,隻帶50幾個人就敢闖入有5萬人的金兵大營,還當眾擄走了剛剛從宋軍那邊投降過來的張安國?

說出來你不要不相信,這個人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擒得張安國後,又長驅千裏,將之押至江蘇南京後砍掉了腦袋。

辛棄疾要殺了張安國,因為張安國是叛徒。

1161年,在完顏亮的率領下,金軍大舉入侵中原。金兵壓陣,一路馬蹄聲聲,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南宋皇帝趙構卻隻是求和,“三年一小進貢,五年一度大進貢”,隻求得偷安南隅。

北方各族人民紛紛聚眾起義抗金,其中一支義軍的老大叫耿京,而22歲的辛棄疾也在濟南南部山區召集了2000餘人,共同加入耿京的義軍,辛棄疾成了掌書記。辛棄疾力勸耿京“決策南向”,歸於南宋的正規軍,|Qī|shu|ωang|以共同抵抗金軍。1162年,辛棄疾說服了耿京,並代表耿京,南下加入南宋朝廷的正規軍共同抗金。沒想到,正當辛棄疾在南京和高宗趙構商洽歸屬一事時,義軍隊伍卻出現了內亂———張安國叛變,他殺掉了耿京,還拉了義軍中的一幫人投降了金軍。

剛剛被高宗封為承務郎的辛棄疾,並沒有讓張安國苟活於世,北歸途中就領50兵馬直趨山東,殺入5萬人金兵大營。

於是,投靠了金兵、並由此躋身金軍幹部隊伍的張安國,以為自己正撲向富貴榮華懷抱的張安國,死得很快很難看。

誰讓他犯了辛棄疾的大忌!

這個大忌是辛棄疾從小就形成的。

辛棄疾名“棄疾”,字幼安,可見童年的他並非一帆風順,但他那從小舞刀弄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曾有什麼疾病?

隻是,他以及他的祖父,都有塊心病,那就是國破山河碎,民苦心不安。

辛棄疾是今山東濟南人。他出生前13年,宋室遭遇“靖康之難”,中原被金人占領。辛棄疾祖父辛讚為家計所累,未能脫身南下,無奈帶著家人生活在金軍占領區。辛讚是個革命的理想主義者,從被迫留在“敵占區”的那一天起,他就給自己的角色定好了位:潛伏下來的地下工作者。他不忘家國,每逢閑暇,即帶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希望爭取機會揭竿反金。史書上還特別提到說,1154年及1156年,辛讚兩次命辛棄疾以應考為名,前往金都燕京考察地形,搜集情報。隻可惜,辛棄疾爺孫倆的滿腹報國熱情,南宋王朝並不買賬。當然,當時爺孫倆並不知情,他們單方麵地被自己的報國熱情弄得熱血沸騰,為報效家國的那一刻,他們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