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成事實,不惜大開殺戒,實行血腥的恐怖政策,不計其數的人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

駱賓王最終選擇了做武則天的敵人。

駱賓王求仕的過程艱辛而痛苦。他沒有如理想中所想的那樣高中狀元,也沒有如祖父所期待的那樣觀察民情,輔佐君王。

由於他的正直的性格和孤傲的才情,不肯折節巴結權貴,還遭到同僚的妒嫉,日子很不好過。最後隻能混到道王府內做一個小小的幕僚。

道王叫李元慶,是李世民同父異母的弟弟,他非常賞識小駱的才識,想委以重用。但是小駱初來道王府,破格提拔不合乎規矩,於是李元慶就讓他寫一篇自薦信,這樣的話就可以避免旁人嚼舌頭。

這本是道王的一片好心,可是小駱的心裏卻犯嘀咕。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事我駱某人決不會做,我寧肯不受到重用,也不吹自己的牛皮,更不能讓無恥的小人趁機而入。

李元慶一看小駱是個榆木腦袋,辜負了自己對他的一片殷切之情,心裏十分不痛快。

你小駱怎麼如此的不領情啊,我特意給你大開方便之門,你卻裝孫子不買賬,你不是想當正直坦誠的人嗎?好,本王成全你,你哪也不要去,就呆在道王府,我一不升你的職,二不炒你的魷魚,咱倆就這麼耗著,看誰耗過誰!

此一耗就是七八年,耗的頭發也白了,胡須也變灰了,滄海都已成桑田,小駱也似乎該叫大駱了,可是他依舊是幾年前的那個小跟班的。

駱賓王心灰意懶,不想過這種窩囊的寄人籬下的生活了,於是決定掛冠而去,回山東兗州過隱居生活。

翁失馬,焉知非福。大官做不成可以做大詩人啊,而對於曆史來說,往往後者更能垂名於青史。駱賓王閑居兗州,前後一共12年。這是他一生中第一個創作高峰,為列名“四傑”奠定了基礎。

隱居生活雖好,但沒有錢的日子也著實難熬。

駱賓王為了解決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不得不告別隱居生活,再次出來求仕。這次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道王府裏那個倔強正直的小夥子再不見了,現在有的隻是一個年逾半百的老頭,為了討生計不惜踐踏自己的原則,做以前打死也不肯做的事。

他四處散發他的自薦信,暗自祈禱自己的命中率高一點。可是他的運氣實在不好,命運的天平不肯向他傾斜。不過,他雖然過著飄零無依的生活,但總算能糊口下去,不至於流落街頭。

他曾經跟隨薛仁貴的大軍遠征吐蕃,但由於薛仁貴後勤工作做得不夠好,而且孤軍深入,導致戰場失利,駱賓王未獲戰功。

不過,駱賓王的胸次得以開闊,朔風獵獵的疆場生涯激發了他的愛國激情,使他的創作境界有又有升華。他在一首詩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當死報君!他做了一回真正的軍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曹植筆下那種“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從戰場回來以後,駱賓王萬沒想到自己會蹲監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國家怎麼能這麼對我?入獄之前,駱賓王當上自己有生以來最高的官職——禦史台禦史,這本是一個快樂的結局,可沒想到卻是一個悲劇的開始。

剛上任沒多久,由於駱賓王孤傲正直的性子,人際關係搞的很是糟糕,最後竟被人誣告他收受賄賂,他百口莫辯,身陷囹圄。

在獄中,駱賓王受盡磨難。

誣陷他的人竟然買通獄卒,對駱賓王進行嚴刑拷打。他一陣苦笑,沒想到自己從戰場上死裏逃生,竟然落一個慘死獄中的下場,這個世界天理何在啊,這個世界小人的數量怎麼就那麼多呢?他搞不明白。他受苦受難之際,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