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西遊(2 / 3)

在玄奘故裏,到處都遍布著他的聖跡。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裏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西遊記》中的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為如來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蟬長老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淒慘、離奇的經曆,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

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唐太宗請他開“水陸大會”,又被觀音菩薩選定為取經人,與唐太宗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

唐僧是一個心慈麵善吃齋念佛的僧人。雖然他並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因此,與其說唐僧是個師傅,倒不如說他是個地道的領導者。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並在所到之處宣揚佛法和親民敬君的思想。至於唐僧雖然經曆諸多磨難但總能化險為夷的原因,一則唐僧是金禪子轉世,有佛祖如來和觀世音菩薩的庇佑;二則唐僧能夠領導好他的三個高徒,能讓他們臣服於自己,告狀搬來觀世音菩薩或是念那緊箍咒,讓徒弟們望而生畏。隻要有人膽敢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嚴懲。

在書中唐僧是一個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麵,也有怕死的一麵,又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孫悟空大開殺戒的時候會嚴厲嗬斥。他是一個內心信仰堅定、心懷善良的人。

豬八戒又名豬剛鬣,是明代神妖《西遊記》中的四大主要角色之一,法號悟能(觀音取),渾名八戒(唐僧取),是唐僧的二徒弟,孫悟空的二師弟,沙僧的二師兄。生的豬頭人身,體型肥胖碩大,皮膚黑灰,獠牙長出嘴外,外形醜陋嚇人。武功高強,力大無窮,又會天罡數的三十六般變化術,所持的兵器為太上老君所造、玉皇大帝親賜的上寶沁金鈀(俗稱九齒釘耙),重達五千零四十八斤。

豬八戒前世為執掌天河八萬水軍的“天蓬元帥”,一直傾慕容貌過人的霓裳仙子(屬於嫦娥中的一員,《西遊記》中各路神仙基本借鑒了正統道教神仙錄,由高老莊一集豬八戒提及可見,豬八戒的前世天蓬元帥即是水神天河憲節)。因調戲嫦娥並且惹來糾察靈官後,又拱倒鬥牛宮被貶下凡塵,卻錯投豬胎,並在高老莊騷擾高翠蘭小姐,後受觀音菩薩點化,成為唐僧的弟子之一,與孫悟空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幾經九九八十一劫難,因保護唐僧有功,成了正果,最後被如來佛祖親封為“淨壇使者”。

原是天庭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帥,主管天河。後因喝醉酒調戲霓裳仙子並大聲喧嘩惹來糾察靈官,而後又一嘴拱倒鬥牛宮並偷吃了靈芝仙草被玉皇大帝責令兩千餘錘後貶下凡間。到人間投胎,卻錯投豬胎,成為肥頭大耳的豬精外貌,嘴臉與野豬相似,曾占福陵山雲棧洞為妖。它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又招贅到福陵山雲棧洞的卯二姐,想不到一年後卯二姐卻死了,隻留下一個洞府給他。至此棲身雲棧洞,自稱“豬剛鬣”。唐僧西去取經路過高老莊,豬八戒在雲棧洞與孫悟空大戰,聽說唐僧之名,前去拜見。被唐僧收為二徒弟後,為讓其繼續戒五葷三厭,唐僧給他起了個別名叫“八戒”。八戒從此成為孫悟空的好幫手,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1]

在當中,由於他的懶惰、貪吃和好色,常常使唐僧師徒陷於困境當中。取回真經後,豬八戒由於“又有頑心,色性未泯”被封為淨壇使者。會三十六變,能騰雲駕霧,使用的兵器是九齒釘鈀,又叫上寶沁金鈀。在《西遊記》中,豬八戒也稱木母或木龍(豬八戒屬真陰,五行屬木),常見於目錄或書中詩賦。

豬八戒以相為姓,喚名豬剛鬣。

《西遊記》中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叫做“八戒”。五葷三厭屬宗教戒條,信徒不準食用。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蔥、韭與渠(形似蘿卜味如蒜)。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湧幢小品》)。厭,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出家的男女教徒製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佛教戒律還有很多。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唐僧給八戒取的名字是有一定含義的。

性格特點

豬八戒性格憨厚,力氣大,但好吃懶做,膽小,愛占小便宜,貪圖女色,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難分敵我。豬八戒貪吃貪睡,好進讒言。他常常想捉弄人,但不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就是作繭自縛。為什麼連這樣一個人也最終修成正果,被如來佛封為“淨壇使者”。這與豬八戒的知錯就改,能聽取他人意見有重要聯係(其實這與悟空的‘督促’有很大關係),做到了懸崖勒馬、甚至是浪子回頭。在取經事業中的他對師兄的話還算得上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總算是為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才有淨壇使者的美好結果吧。《西遊記》是具有濃鬱象征意味的神魔的代表作,而豬八戒則是作者吳承恩在這部作品中著力塑造的一個喜劇典型。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勞、憨厚率直的品質以及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領,同時還有豬的形體特征,這充分體現了作者把人性、神性、豬性的完美結合。

黑臉短毛,長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藍不藍的梭布直裰,係一條花布手巾。

“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後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食腸卻又甚大,一頓要吃三五鬥米飯。”

“為先的那和尚醜便醜,還有三分人相;這個和尚,怎麼這等個碓梃嘴,蒲扇耳朵,鐵片臉,毧毛頸項,一分人氣兒也沒有了!”

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辟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鬥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舍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