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搞宣傳,他還找了兩個幫手,一個是在麻城打鐵的鄒普勝(強人),另一個是江西和尚彭瑩玉(大家應該熟悉),在宣傳明教幾個月後,他在大別山區發動起義,一舉攻克羅田,他是紅巾軍的支流,所以也戴紅巾,起義軍連續作戰,先後攻克黃州和浠水,並最終定都浠水縣城。

他的國號很值得一提,堪稱自古以來最為奇特,叫天完(不是年號),這年號是怎麼來的呢,請大家和我一起做一個拆字遊戲,把天完兩個字的上麵去掉,就可以發現是大元,這位布販子唯恐自己的國號不能壓製元朝,就想了這麼個餿主意,在字上麵討個便宜。我每次看到這個年號總覺得是過幾天就完蛋的意思。

當時徐壽輝的地盤很小,隻有黃州和浠水這一片地方,但他的排場卻很大,元朝有的機構他都有,才那麼幾千人,就設置了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中央六部,真不知道他手下還有沒有兵,估計是都去當幹部了。另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此時一個人參加了他的隊伍,此人相貌不凡,寫得一手好字,正是陳友諒。

厲害的陳友諒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義軍中,很多的領袖沒有抵擋住元朝糖衣炮彈的攻擊,被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經與元朝暗通消息,隻有這個人從頭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統治,敢作敢當,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端的是一條好漢!

陳友諒,男,1320年生人,原姓謝,工作是漁民,沔陽(今湖北仙桃)人,曾經在縣裏幹過文書,當徐壽輝起義軍來到他的家鄉後,他參加了徐壽輝的部隊,由於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計謀,很快得到了徐壽輝和當時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由於當時徐壽輝已經稱帝(不識時務),元統治者調集幾省軍隊,圍剿徐壽輝,攻破國都,彭瑩玉戰死,徐壽輝這才清醒過來,他率領部隊退到湖北黃梅一帶打遊擊,同時對軍隊也進行整頓。然後紅巾軍大舉反攻,重新奪取江西、湖南,並於漢陽縣城(今武漢漢陽)重新建都,改年號為太平。

當時的徐壽輝整編部隊的手法實在厲害,他在每個士兵的背後寫下了一個佛字,並說這樣可以刀槍不入,這個謊話似乎容易被揭穿,因為士兵到了戰場上就會發現不是真的(不信紮你一槍試試),這個謊話還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陣亡,那並不是這個字不靈,而是因為你的心不誠。也就是說沒有死就是因為我寫了字,死了怪自己,誰讓你心不誠!

這種類似二十二條軍規的荒唐邏輯在當時倒是很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