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條戰船先攻采石,再破太平,終於到達了最後的目的地,集慶。
這所謂的上千條戰船其實隻是些小漁船,朱元璋的這一重大軍事缺陷——水軍,也成為製約他後來軍事作戰方法的主要因素。
集慶就在眼前!
此時的朱元璋是義軍的左副元帥,而郭天敘是都元帥,郭子興的妻弟張天祐是右都副元帥,這個職位是劉福通封的,朱元璋的地位最低,但是顯而易見,這兩個人根本沒有與朱元璋抗衡的本錢,軍隊的實際統帥是朱元璋。此時元朝的統治者們已經十分頭疼,到處都是起義軍,沒有工夫去理會小小的朱元璋,朱元璋正是抓住這個機會,向集慶發動了總攻。
由於船隻太差,而且過於小看集慶的城防,朱元璋於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八月和九月連續兩次攻擊集慶,都被元軍擊敗,然而失敗對朱元璋來說並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在這兩次戰鬥中,郭天敘和張天祐都戰死了,朱元璋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都元帥。
第二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進攻集慶,用了十天時間攻破了集慶,並改集慶為應天。
窮人朱元璋終於擺脫了鳳陽,擺脫了濠州,擺脫了滁州,來到了富裕的南京,但真正的事業才剛開始,繼續努力!
不好惹的鄰居
朱元璋占據了應天,對他來說是件好事,但從曆史大勢上看,他的形勢並不樂觀,自古占據北方即有天時地利,中國地勢由北向南,由南方起兵進攻北方最後獲得勝利,少有先例。
可是朱元璋此時占據應天,卻是占了個大便宜。
我們介紹一下朱元璋的鄰居們,住在他東邊鎮江的是元朝軍隊,而住東南方平江(蘇州)的是張士誠,東北麵的是張明鑒的起義軍,南麵是元將八⑧
關鍵時候有天祐,名字固然取得好,但如果不能堅持那三個月,也不會有最後的勝利,所以決定張士誠命運的不是好的年號,而是他的勇氣。
此戰之後,張士誠名揚天下,他再接再厲,連續攻克江蘇、浙江的富饒地區,成為占地不是最大,卻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鹽生意的)。
然而從此之後,張士誠就變了,從來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間有了全國最富的地盤,再也不用販私鹽了,有錢了,有房子了,拿著饅頭,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
朱元璋對他有一個精準的評價,器小。
這個人確實沒有大誌向,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還是個大好人,他生來就沉默寡言,待人寬大,免除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江浙一帶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紛紛為他修建祠堂。但他的過於寬大和無主見也使得他無法成為梟雄,而隻能做一個豪傑。
下麵我們要介紹的陳友諒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但在介紹他之前,我們必須介紹他原來的老板,徐壽輝。
徐壽輝,出生年月不詳(死期倒是很精確),湖北羅田人,是個布販,據說小夥子長得很精神,而且為人正直,是羅田第一美男子,由於經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對元朝心懷不滿,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劉福通起義經過他的家鄉,徐壽輝長期積累的怒火終於壓抑不住,準備造反,他的手段還是宣傳封建迷信,這次是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