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塊地方埋葬父母。“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誌落魄而泱佯”,這是後來能吃飽飯的朱元璋的情感回憶。

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輩子,卻在死後連入土為安都做不到。地主從來不種地,卻衣食無憂。為什麼?可他此時也無法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他也要吃飯,他要活下去。

在絕望的時候,朱重八不止一次的祈求上天,從道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來佛祖,隻要他能知道名字的,祈禱的唯一內容隻是希望與父母在一起生活下去,有口飯吃。

但結果讓他很失望,於是他那幼小的心靈開始變得冰冷,他知道沒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複仇的火焰開始在他心底燃燒。

如此的痛苦,使他從脆弱到堅強。

為了有飯吃,他決定去當和尚。

和尚的生涯

朱重八選擇的地方是附近的皇覺寺,在寺裏,他從事著類似長工的工作,他突然發現那些和尚除了沒有頭發,對待他的態度比劉德好不了多少,這些和尚自己有田地,還能結婚(元代),如果錢多還可以去開當鋪。

但他們也需要人給他們打雜,在那裏的和尚不念經,不拜佛,甚至連佛祖金身也不擦,這些活自然而然的由剛進廟的新人朱重八來完成。

朱重八一直忍耐著,然而除了要做這些粗活外,他還要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長明燈)。即使這樣,他還是經常挨罵,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時候,他還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一個孤獨的夜晚,他隻能獨坐在柴房中,看著窗外的天空,思念著隻與自己相處了十餘年的父母。

他已經很知足了,他能吃飽飯,這就夠了,不是嗎?

然而命運似乎要鍛煉他的意誌,他入寺僅五十餘天後,由於饑荒過於嚴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緣,所謂化緣就是討飯,我們熟悉的唐僧同誌每次的口頭禪就是:悟空,你去化些齋來。用俗話來說就是,悟空,你去討點飯來。我曾經考察過化緣這個問題,發現朱重八同誌連化緣也被人欺負。由於和尚多,往往對化緣地有界定,哪些地方富點,就指派領導的親戚去,那些地方窮,就安排朱重八同誌去。

反正餓死也該,誰讓你是朱重八。

朱重八被指派的地點是在淮西和河南。這裏也是饑荒的主要地帶,誰能化給他呢?

然而,就從這裏開始,命運之神向他微笑。

在遊方的生活中,朱重八隻能走路,沒有順風車可搭,是名副其實的驢行。他一邊走,一邊討飯,穿城越村,挨家挨戶,山棲露宿,每敲開一扇門,對他都是一種考驗,因為麵對他的往往隻是白眼、冷嘲熱諷,對朱重八來說,敲開那扇門可能意味著侮辱,但不敲那扇門就會餓死。

朱重八已經沒有了父母,沒有了家,他所有的隻是那麼一點可憐的自尊,然而討飯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後的保護。要討飯就不能有尊嚴。

生命的尊嚴和生存的壓力,哪個更重要?

是的,朱重八,隻有失去一切,你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和偉大。

朱重八和別的乞丐不同,也正是因為不同,他才沒有一直當乞丐(請注意這句話)。

在討飯的時候,他仔細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脈、風土人情,他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見識,認識了很多豪傑(實際上也是討飯者)。此時,他還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教,他相信當黑暗籠罩大地的時候,偉大的彌勒佛一定會降世的。其實就他的身世遭遇來說,他是不是真的相信彌勒倒是很難說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心中真正的彌勒是他自己。